大吉的《家事大吉》花城出版社版年前进印厂,年后大吉就收到样书了,我虽然还没摸到实实在在的书(写的时候没摸到,现在摸到了:)),但感谢是沉甸甸的,谢谢好友黄佟佟的诚挚推荐,谢谢懿总的热情接纳,谢谢周思仪、王梦迪、苏葳葳等专业团队的悉心编辑……

在花城的公号和小红书推荐中,这本书被称为素人版《平凡的世界》温馨版的《秋园》,其中最带劲的一句话是形容作者大吉——80岁正是闯的年纪,打破了七十岁正式闯的年纪的刘晓庆的比拼记录。大吉在坐八望九的年纪里,用实在得榨不出没有一丁点儿虚汁儿的笔触写的我们普通一家人的百年家事,并在国家出版社社正式出版,我作为这本书自出版版的初任编辑,那是相当的与有荣焉,比自己出书还振奋。


大吉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太丰富了,民国、抗战、解放、四清、Wenge、改革开放、温馨退休生活……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得大失终于归于静好,历经大时代,虽说时代一粒沙,个人一座山,但是翻过无数山,现在回首都是过眼丘陵,留下丰富朴素的年轮,一圈又一圈,不枉此生。我们这些夹在大时代小时代之间的苍茫中时代,特别能感受到大吉书写的力量。


这本书自出版前后,我已经写过很多篇东西。比如这篇:,关于这本书要说的话都说了很多遍。现在书还没到手,我就写写80岁正是闯的年龄这件事情吧,突然感觉这个语法很蔡康永

《人物》那篇邵艺辉里有个细节,《爱情神话》本子写出来获奖后,制片人叶婷跟任何人在饭局之类的场合谈到这个项目,从来无人喝彩,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中年人的爱情感兴趣。仅仅几年后,刘晓庆们的旅行综艺《一路繁华》,也能成为爆款,中老年女人旅行可以吸引那么多人的注意力,说明这个社会视野开阔包容多了,不再盯着白幼美和小鲜肉审美,当然其中70后刘晓庆彪悍的、要吃大鱼大肉活要蹦乱跳“我就不死”的的年轻态是这个节目的吸睛大法,不然个个动作迟缓、老谋深算,谨言慎行,不说错话不做错事的老年团,不就是成精的职场旅行版吗,那有啥看头。

AI时代,人类活到120岁不是梦,据说,现在的老年人每多坚持一年,就有革命性的寿命前景,科技爆炸映射到人类身上,简单粗暴的结果就是活得更长,活得更丰盛,比如八十八岁出本书,老小孩们冲啊。


老爸和奶奶

前段看了个龙应台接受采访的视频,她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代不老的老人。我现在72岁,我们以前心目中的72岁是什么样的人嘛,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发苍苍眼茫茫。那现在的70多岁的人呢,是从健身房出来的。你要在路上撞见我,我是戴着耳机,我听着我的音乐的。

这一代人,又有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儿女都不在身边,他(她)一个人,尤其有更多的女性更是一个人,她的经济条件是可以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的新人类,不老的且孤独的老人。所以全新的社会命题是,你怎么照顾自己的健康,你怎么在孤独中找到平静和快乐。

英国5到10年前,就成立了一个孤独部,专门处理公民的孤独的问题,还有一个孤独部长。社会已经全体认到,孤独这个事情,它是一个国民健康的问题。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把孤独当成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就是让大家自生自灭。孤独的老人你自己怎么活,它就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作为第一代的不老的老人的话,如何在孤独之中找到孤独和平静,跟仍旧有幸福感,是一个好大的挑战,而且是一个最最重要的最迫切的主题。主持人问龙应台,你应该已经办到了吧。龙应台坚定地说,没有。我享受孤独,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是有一点社恐的人(这年头简直没人不称自己社恐)。主持人说,我没发现,我觉得你很幸福,你最近才抱孙。

龙应台幸福地笑,说是啊是啊。但是孤独是不同层次的。有时候你在人群中你更有强烈的孤独感,有时候夫妻在一起比一个人还孤独。我不是没有问题的,我当然有啊。我在注视我的老。我好奇嘛,我现在72岁,假使说要活到92岁,甚至于很惨的是,搞不好我们都活到102岁之类的,这代表着什么,这是什么东西,那个老的过程是什么?就像西方有个艺术家,他用40年的时间,每天拍一张自己的照片,到最后做一个展览。他就是在注视什么叫老,我当然也在注视自己的老,那是带着好奇,但是因为那是自己的生命啊,所以我会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吗。这个黑斑越来越多,越来越丑的人,你不会欢喜。可是呢,这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

龙应台穿着漂亮的红色衬衫,眼睛炯炯有神,的确不老。不老的老人这个说法,我理解应该不仅仅指外表,主要是指精神态和知识结构,只要精气神在,只要没自己放弃自己,只要对这个世界还有参与感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就不老。就像有人问AI是否会代替人类时,AI的回答是:“取代分类的从来不是工具,而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放弃。”


说起来大吉八十八周岁这一年,能出版一本书,记录百年家事风云,有情怀有磨难有爱恋有文采有细节,关键是细节,这么好的记忆和写作的体力,也算是不老的老人典范了吧。

我不厌其烦录入龙应台那段采访,是觉得自己早晚用得上,打算提前预热一下。之前朋友小缇在朋友圈感慨说写得少的人,大概是才华不够。我留言说我觉得相比才华,体力决定一切。用龙应台的话来说,这是我到注视了自己的年龄一点点变大变老变得毛病丛生后得出的结论。才华这个东西,是由不得自己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再努力没才华还是没才华,这事人和人不用比,有没有才华都不懒自己,全赖到爹妈和基因上去。

既然才华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恒定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动态的呢——是体力,不仅人和人之间有体力差异,每个人的体力也都是一个抛物线, 能量和才华再出众的人,早晚也都要面对自己的体力不支。如果大吉没有足够的体力,再丰富的背景和出处,也不可能在八十几岁,完成得了这么一个大部头。体力这玩意儿,是能拉开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的标志,不管文体从业还是科学政经从业,强人首先就是体力强,用不着睡多少觉,吃多少东西,都倍儿精神那种。当然勤奋也算是助力之一,勤奋虽然不能变成才华,但能弥补一点才华不足,但是没有体力,你连勤奋都做不到。

我就是很典型的,才华不够勤奋补的人,现在明显感觉到有点勤奋不动了,一周写一篇絮絮叨叨的公号,巴巴结结,很是个事,想当年一天划拉一篇甚至两篇专栏的神勇,只能成追忆。上帝保佑,让我现有体力能用得久一点,我就可以絮叨的久一点,因为写字对我来说,是解决很多问题的药。


龙应台说的孤独问题,我觉得没有统一之解。岁月略去慌张沉沙后,站在那里的一个要老不老的我,是这样一个人:越来越不合群,越来越没口才,有群体恐惧症,几乎所有团伙活动和社交,都不享受,水落石出,一个孤僻的人石锤了。我也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有真正的理解,坚定地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星球,孤独地来,孤独地去,我很享受岁月赐予的这份孤独和宁静。但是我仍然怕孤独的,这种难搞的人怎么办,写字解决了一部分孤独的问题,我用文字和自己交流,和这个世界交流,才华不才华的不重要,受众不多也没关系,需要的精神疏通的这个过程。

我们家人不大表达,高兴和不高兴的事,都水波不兴。兴衰过境,人淡如菊,所以我不知道这本书对大吉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借用冯唐的书名,意味着用文字打败时间,意味着微妙的链接,过去和现在,家人和家人,社会和个体的链接。比如鸭子跟我说,她把花城出版社推的关于《家事大吉》的公号发给的亲密小团伙群,小伙伴都下单了一到两本。鸭子也是我们这个不表达家族中重症不表达候症患者,但她也以她的方式跟家人做了链接。我就更加,用文字怎么表达都没问题,见了家人基本没话,或者说没好话。现在机会来了,赶紧表达一下我的链接感。

用《家事大吉》花城版,夹带了一篇杂七杂八的私货,等拿到样书,如果有感的话,再写篇更贴近一点的。

公号后台经常有朋友问,自出版那版《家事大吉》还有吗,我答曰没有了,花城版出来会第一时间告知,这里算广而告之吧,花城版已经上市了。可以搜索花城出版社的微店购买。

另外大吉有300本样书作为稿酬,想直接跟作者购买签名版的,可以添加小小心意微信: xiaoxinyi-shop,登记购买,欢迎转发。

人民币68元一本

十本九折

国内包邮

感谢大家的鼓励支持!

后面的私货:

自出版那一版编辑出版销售过程中,帮大吉找到了很多失联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像书名那样,这是一本特别有福气特有善缘的书。现在美丽的花城版来了,期待更多快乐和奇迹会发生,也愿每位读者大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