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数字品牌榜

互联网是“健忘”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短暂地围观某个事件后——短到十几分钟,长也不过三五天,很快就会投入到新的热点里。

当然,也有极少数事件能打破这种遗忘惯性,作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活跃在大众视野。比如开年以来,一跃成为“顶流”的《哪吒2》与DeepSeek。近一个月内,几乎每天都能在热搜上看到相关话题,让这场“注意力长跑”显得尤为罕见。

《哪吒2》在票房上一骑绝尘尚有迹可循,前作《哪吒1》50亿票房奠定了IP势能,加上国漫崛起的时代情绪,构成了爆发的可能性。

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属实让人意外:媒体自发报道、每一个“DeepSeek回答”都有可能成为热搜话题,软件、车企、手机厂等各行各业争相接入,甚至很多之前几乎没有使用过AI应用的大众,都从遇到问题“百度一下”变成“DeepSeek一下”……短短几十天内,DeepSeek在自然流量中达成了3500万DAU(日活跃用户),直接改写了国内大模型用户增长的天花板。

AI大模型如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DeepSeek还未崭露头角之前,豆包Kimi文小言等AI应用早已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但为什么“后出道”的DeepSeek反而成为“现象级”了呢?

为什么DeepSeek能突围?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用户对DeepSeek的评价:

“它的理解能力太强了,回复没有废话且内容比较优质,甚至不需要套用提问公式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答案”;

“它有极快的反应速度,详细的推理过程,简洁清晰的回答,还能捕捉上下文语境,恰到好处地使用修辞手法,甚至带有一丝人类的情感”;

“中文处理更自然,响应快且逻辑性强。会自动标注不确定信息,可靠性突出”;


来源:App Store

从部分用户对DeepSeek的使用体验来看,最突出的优点可以总结为:听得懂需求,给出的回答有思考、有逻辑,而非简单地进行信息堆砌或机械整合。

这对大众的吸引力,就好像拥有一个善解人意、高效产出的“外挂”,谁能不心动呢?

互联网时代,技术能力过硬、用户体验好的生产力产品,早晚会被用户认可。但DeepSeek短时间从AI市场“突围”,高调走到社会公众面前,这一路径显然与同类AI产品有所不同。

『数字品牌榜』监测,2024年,DeepSeek就曾登上知乎热榜,也在B站、小红书上引起过小范围反响,但品牌声量真正实现质变——开始陆续登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点榜——是在2025年1月26日,微博、抖音、快手、B站、今日头条和百度热搜六大平台共产生19个热点话题,各平台话题词及热榜最高位如下:


来源:『数字品牌榜』监测研究

其中,共有8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DeepSeek”和“DeepSeek彻底爆发”热搜最高分别达到第1位和第5位,并且延展出“DeepSeek为何震动美国科技界”“周鸿祎称DeepSeek被市场严重低估”等相关话题。

1月27日-28日,DeepSeek在全网的讨论度极速攀升,两天内,仅在微博就产生了69个热搜话题。此后,相关话题在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各平台不断延展、发酵,DeepSeek一时之间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来源:『数字品牌榜』监测研究

从不同阶段的热搜词条出发,我们可以“把脉”DeepSeek爆火背后的推力:

初期,DeepSeek R1模型性能比肩OpenAI的o1模型正式版,训练成本却仅为560万美元,远低于美国科技巨头的数亿美元乃至数十亿美元投入,不仅完全由中国团队做出,而且做到了完全开源,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轰动了全球,引发海外媒体报道,并在国内形成了信息倒灌,使“DeepSeek一夜掀翻美股”“因DeepSeek日本欧洲相关股价大跌”等话题引发热议。

更为关键的是,@央视新闻等官媒对DeepSeek进行报道,为中国科技发声,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也吸引更多媒体跟进报道,助力事件影响力进一步升级。


来源:微博截图

热度飙升之后DeepSeek变成了“社交货币”和“流量密码”,大大小小的自媒体都围绕DeepSeek构思选题,从不同角度解读DeepSeek的崛起,或是挖掘DeepSeek的应用场景。

以微博为例,平台上跨科技、财经、职场、文娱、教育、情感等各个领域的博主,将DeepSeek的回答、推荐和分析,与年轻人生活、就业、喜好、三观有关的话题相结合,进行内容输出,使“当我问DeepSeek生孩子的意义时”“有了DeepSeek学语文还有用吗”“当我问DeepSeek不想上班怎么办”等延展话题不断登上热搜,形成长尾话题发酵池。

时间上,DeepSeek火在春节前后,全民长假带来的“注意力红利”,为DeepSeek实现大众传播创造了好机会。开工后,当人们带着“这AI好像有点用”的印象回归工作,就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涌入DeepSeek,查找资料、辅助工作,或者是聊天,然后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出自己的使用体验,再次形成传播“小高峰”。

从整个过程来看,DeepSeek用技术实力造就的“光环”,先吸引了媒体的聚焦与报道,又激发了博主的自发扩散,最终实现大众群体的渗透。这一连串反应中,几乎未见企业直接宣传的痕迹,可以看作一场标准的“自来水”热点营销。

当然,DeepSeek的爆火也带有显著的偶发性,对于意图效仿的AI企业来说,复刻这种“偶然”的概率极低。好在,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样本,与其被动地等着“泼天流量”降临,主动孵化热点,才是破局关键。

从“品牌事件”到“社会热点”

重复刷存在感,直到被听见、被记住,是品牌营销的本质。“热点营销”作为提升品牌曝光的有效策略,主要呈现为两种形式。

其一是“蹭热点”,伺机而动,将品牌和产品内容植入当下流行的热点事件中。但每个品牌都寄希望于抓住一个流量窗口,让自己离受众更近一些,分流到每家身上的关注度就会打个折扣。

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方式——“造热点”,使品牌成为热点本身,如此一来,就能强势吸引媒体的广泛报道,更能充分调动起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与品牌相关的话题讨论与互动之中。

正如DeepSeek的“非典型突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增长路径:

一直以来,豆包、Kimi等AI产品的获客方式,主要依赖在信息流、KOL种草等渠道,进行付费投放,实现目标用户群体的覆盖,并不断通过投放效果的数据回流优化投放。这一做法的好处是精准、高效,但始终是品牌单方面的推广行为,缺少与用户间的深度交互。

同时,与巨额投放不对称的是,传播范围相对局限,只能触达一小部分的目标受众。例如Kimi用一年多时间大量“烧钱”,却只获得了不足千万量级的日活数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DeepSeek在一系列多元且持续发酵的热点话题下,实现了对用户的长效包围,将产品技术、功能转化为社交谈资,实现了更广泛的大众传播和社会化命名。在全民范围内,有需求的用户主动涌入,几十天内,在自然流量中达成了3500万DAU。

对于AI公司而言,需要关注的不是DeepSeek的成功能不能复制,更应该重新思考: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什么样的获客方式能够带来更高效且可持续的增长?

鉴于企业成长阶段和行业环境的多样性,不能用单一标准去评判两种路径的优劣。更明智的做法,是二者兼顾,既要“务实”,注重效果转化;也要重视热点营销,通过提高品牌声量,来维护长期的市场竞争力,为获客做好背书。

那么,如何让“品牌事件”发酵成“社会热点”呢?只有一种传播方式:进入大众舆论,持续议题供给,让品牌被谈论。

一方面,品牌事件要有“被报道”的价值和“大众自传播”的潜力——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互动性;

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平台要拥有足够的用户基础、开放的信息流通机制,使话题能够溢出到其他平台,产生连锁反应。

再次回顾DeepSeek的“出圈”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微博是“热点营销”的重要阵地。

1月26日,在DeepSeek即将起势前,其他社交媒体平台还处在慢反应的过程中,已有8个话题词登上微博热搜,实时捕捉热点的苗头。除了“DeepSeek彻底爆发”这一热点本身,还有相关话题也被推荐到热搜榜单,用户不仅能快速掌握事件的发展脉络,还能跟进最新动态,显著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来源:微博截图

重要性上,DeepSeek在海外爆火,登顶苹果美国地区免费APP下载排行榜,引发特朗普、OpenAI创始人、扎克伯格等美国社会名人在外媒发表看法,信息倒灌回国内,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再加上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官媒的报道,瞬间激发大众的民族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助力议题更大范围破圈。


来源:微博截图

除了新闻媒体报道以外,涵盖行业权威人士、知名大V等在内的意见领袖,也在微博上发表关于DeepSeek的资讯、专业观点和深度分析等内容,助推信息更广泛传播。


来源:微博截图

同时,微博的各种实时互动功能,如转发、评论、点赞、投票、话题挑战等,为用户提供了参与内容创作和传播的机会,构建了一个活跃且高效的传播生态,持续激发新话题的产生与深入讨论,使得信息流通更加多元,不断推动话题热度与公众参与度的攀升


来源:微博截图

热点引爆三部曲:共创、共情、共振

作为受众,当你关注到某一事件并主动发声、传播时,你的表达只是对该事件本身的简单论述吗?

当然不是。你的每一个转发、评论、点赞,看似即兴的互动行为,实则透露出内心的情绪波动与立场倾向。

同理,一个事件之所以上升为热点,其背后往往是社会集体情绪的集中释放。这个过程,通常遵循着“共创-共情-共振”的传播链式反应,层层递进,最终实现热点引爆。

共创的核心在于赋予受众参与感与归属感。在信息越来越庞杂的时代,单向推送对受众的作用越来越小,品牌需要与受众共创、真正激发他们的分享欲和表达欲,才能让他们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

共情则是在共创的基础上,实现情感连接。可以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也可以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共同关注。总之,让受众完成从需求满足到情感依附的升维。

但要想真正打造成为“集体记忆”的热点大事件,更重要的是与现实社会“共振”——与时代精神同频,与民族情绪共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耦合,能够引发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广泛关注和价值认同。

从社交媒体的角度来看,每个平台都在热点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人都可以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自由参与话题讨论,实时输出自己观点和情绪。

然而,话语权越是多元化,就越需要权威声音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才能将分散的观点、情绪凝聚成足以引导、改变舆论走向的强大合力。

对于品牌来说,这种社会共识的构建,绝非通过在某个场域进行付费投放所能实现,而是需要一个既有权威信源,又能同时容纳公共议题讨论与个体经验表达的“广场式”平台,让宏观叙事与个体视角在这里有机融合,形成开放包容的对话机制。

以《哪吒2》冲顶全球影史票房为例,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代表,官民上下参与“百亿项目”,助力票房“升国旗”。当《哪吒2》票房突破100亿中国电影里程碑,@央视新闻第一时间在微博发布图文祝贺,之后,多位娱乐圈的导演、艺人纷纷转发,为“小哪吒”打call。“哪吒2破100亿”话题词迅速冲上热搜榜第一位,在榜时长超过19小时,累计阅读量超10亿!


来源:微博截图

与《哪吒2》在全球文化产业创造出“中国时刻”一样,DeepSeek的震撼推出,是中国科技的又一飞跃,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创新能力。正如2023年华为未发先售,推出搭载自研麒麟9000S芯片的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华为麒麟芯片回归”等话题登上热搜,让“遥遥领先”一词开始刷屏,这不只是对产品的赞美,更是一种民族情绪的表达。

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精准驾驭热点,谁就能在这场心智的争夺中占据先机,拥有更多的“出圈”机会。

对于AI、消费等各领域的任何企业,仅仅作为热点事件的旁观者或见证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才能被看见、被讨论、被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