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好吃的人,哪儿都想去


来了,坐会,喝杯茶。

潮汕的年持续整个正月,发文的这会还在咚咚咚。

浓郁的年味,在空气中的硫磺,在装扮浓重的游神人员,在各地的神前,在各色的年例......

这里的民俗活动是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叠合,兼具开放性与稳定性,形成独特的'潮州文化结界'。

一句“老爷保号”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符号。


这两年的旅游经济崛起,你会看到很多外地车牌涌入潮汕,操着各种口音的朋友出现在景点和各条村的大街小巷。

当然,有不愉快的声音,我们暂且不表,如果拿潮汕去对比国内各大旅游城市的接待能力,确实KPI不咋好看,但是五根手指头都有长短呢,就冲它有那么多好吃又便宜的小吃这一点,就包容下吧朋友们。

这里我们聊潮州的民俗文化,迎老爷,也是很多外地朋友春节想来看的一个劳热活动。


老爷是劳热的主角,这里的人们做的一切,搭建神前、打锣鼓、舞英歌、放烟花、点炮仗等等,都是给老爷准备的。

知道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游客在这里也要让神了吧,那些挡在路中间,冲到游神队伍里的,是很容易挨揍的!

老爷一年就春节出来巡游这一次,有些地方可能几年才出来一次,所以各地都非常重视,并隆而重之对待!


平时老爷就在各地庙宇祠堂供奉着,潮汕地区现存祠堂超5000座,似乎没有一个潮汕人能说明白现在潮汕供奉有多少老爷……

祠堂多数兼具文化空间与经济共同体功能,近年出现'祠堂基金会',将祭祀活动与创业基金结合,使传统文化获得现实利益支撑。

嗯,一切的浪漫都要经济基础。


有调研数据显示,72%在外打拼的潮汕人月寄回1500元以上支持老家的民俗活动,形成'经济输出-文化反哺'的闭环。这背后,珠三角400万潮汕籍打工人占了大头。

另外数字化的普及,让宗族长老也能通过微信群管理'电子祠堂',实现全球潮汕人实时参与筹备工作。

听说,2023年汕头某村游神活动,海外华侨通过VR直播捐款超百万元。


近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潮汕过年呢?

心理学研究显示,参与游神活动后,打工人的焦虑指数平均下降34%。在标准化城市生活中,民俗活动成为对抗现代性焦虑的'安全阀'。


沉浸式体验咚咚咚的热闹,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多感齐发的空间,那炫彩鎏金的视觉刺激,持续几十分钟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锣声、鼓声、笛声等合起来叫潮州大锣鼓的声音,呛鼻的硝烟味儿,男女老少的欢欣雀跃,人挤人的紧迫感......无一不让你体验一种原始粗犷的野性生命力。


每年一次的'时间胶囊体验',本地人都受用,对于第一次参与的朋友肯定会更震撼。


或许每个地方都有适合他们当地人团结在一起,完成集体疗愈的民俗文化,但是在当前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潮汕地区的年味通过春节这个节点形成虹吸效应,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来游览体验,也是通过自我革新构建'流动的根性',既保持传统内核,又创造经济价值。


这种文化现象实质是前现代社会结构与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奇特融合。

它证明:只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接口,地方性知识完全可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完成自我更新,甚至反向输出文化影响力。

这种动态平衡的维持,正是文化生命力的最佳体现。

百闻不如一见,有机会你一定要亲自来感受下~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