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厅局长访谈”专栏,刊发各省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访谈,宣传各地召开教育大会和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核心内容、重点举措等。

今天通过一个视频、一组图片、一篇专访,来了解北京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如何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视频带你看

图片带你看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人工智能课堂。资料图片


中学生“健康一起来”阳光体育运动计划启动仪式现场。资料图片


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推进会现场。资料图片

报道带你看

全面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

——专访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

日前,北京召开全市教育大会。会议指出,首都教育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眼更好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进程,更好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全力以赴发展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确保如期实现节点目标,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就北京如何落实各项改革任务,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

问:在全国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之际,北京如何高质量落地改革举措?

答: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特别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颁布之后,北京提出要以首善标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各项任务。一是不折不扣。北京在教育改革工作过程中,要牢牢守住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所有改革措施都要把握3个方向的达成度。二是不等不靠。2024年北京已经推进部分深化改革举措,在高等教育育人新载体的构建中,北京特别关注学校培养和产业的结合,特别是在科研平台的整体构建上,做到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前沿进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产出相匹配。在基础教育领域,北京推进“课间一刻钟”等改革,目标是形成小切口大方向的改革落实机制。三是走深走实。不回避问题,要打通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

问:北京市如何推进教育系统新质生产力培育?

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系统要在新型育人关系上有新的突破,才能够形成育人新质生产力。北京特别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目前北京推进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改革,打通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连续培养的链条,通过优化和调整评价方式,让孩子们在连续培养过程中减少焦虑、减少重复性的劳动,并鼓励教师和校长推出连续培养的整体设计,使课程、资源进一步发挥应有的连续支撑效应。

  高等教育新型育人载体的构建,不仅体现在让学生能够见到校内的、产业界的更多导师,而且要让学生能够见到真实的问题。北京在亦庄、中关村等园区,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试点构建了产学研用新载体,通过“产业界大线出题、教育界小线答题”的模式,将高校教师和学生与产业界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出成果和出人才匹配在一起。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成果产出,打破了过去人才培养的线性链条。我们的目标是把基础教育的培养链条和高等教育的培养链条更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问:北京正在有组织构建大中小一体化高质量育人体系,请您介绍这一系列改革的最新进展。

答:越是一体化整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越是要差异化地设计每个学段的课程和资源供给。因为孩子在不同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面对每一个年龄段,教育供给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也要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北京首先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体系构建入手,在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上,坚定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要发挥基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学科思维。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既要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也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整体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要确保人才能够自主源源不断连续培养。

  北京正在打造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是纵横打通整体构建一个新的育人载体。纵向上,小学、初中和高中同时存在,学生可以在一个教育集团内接受连续培养,教育集团的校长和教师也可以构建连续培养的体系;横向上,有不同类型的学校组合,学生能见到的老师增多了,能见到的课程增多了,能见到的同学增多了,能够选择和参加的集团内教育活动也增多了。北京正在探索在基础学科如数学领域,在新兴交叉学科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有潜质的孩子提供高中和本科高校衔接的连续培养,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衔接起来。

  北京高校也启动了本硕博连读和育人新载体的探索:纵向压缩人才培养的时间轴,横向交叉学科培养,包括和产业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新型育人载体,让学生能够见到更多导师,见到生产一线和科技前沿的真实问题。

问:当前,师生身心健康受到社会高度关注,请问北京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效提升师生身心健康水平?

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升级,孩子们的身体应该越来越强壮,心理也应该越来越强大。这种身心强大要足以承受成长过程中应该有的学业压力,要足以承受将来毕业之后应该有的生活压力,要足以真正能够承担起未来的重任。面向这个目标,我们正在反思,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哪些是让孩子和家长以及教师都“内卷”焦虑的没必要的压力。同时,我们还要反思,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有没有为孩子提供应该有的锻炼身心健康的教育供给。

  一方面,要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不仅把身体指标提起来,还要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包容力、对抗性和抗挫折力;另一方面,在校园生活中,提倡各校创设多种形式的社团和不同形式的学习小组,让孩子在更多群体活动中与同伴交流,提高心理韧性。

  目前,北京正推进育人新载体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适度缓解升学和考试压力,把学生成长的路径修得足够宽足够平滑,让孩子以及家长缓解焦虑。同时引导教师不再纠结于算分排队,把工作的焦点和精力主要放在课程的建设和对学生的连续培养上。

问:请您展望一下2035年北京教育的发展。

答:2035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首善之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先进城市。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强有力,首都教育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实现系统性跃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国家战略人才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培养,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首都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链接

北京教育总体部署和重点举措

1.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出更多体现首都水准的优秀理论成果,推动融入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培养体系。

2.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发更多美育沉浸式体验场景,加强劳动教育实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持续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顶尖学科建设,推动市属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作用。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4.大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做优做强“留学北京”品牌,加快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鼓励高校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加强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文字 | 施剑松

视频 | 育见新闻视频号

来源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

厅局长访谈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