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铁路局”)2025年春运工作圆满收官。自1月14日至2月22日春运40天,陕西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741.7万人次,再次刷新春运客运纪录。
春运铁路客流量的持续攀升,既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温度计,也是现代化铁路网络建设成就的生动写照。乙巳春运,铁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阐释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解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时代脉搏。
运力创新高 “流动的中国”活力迸发
今年春运,陕西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741.7万人,日均发送旅客43.5万人次,同比增长2.7%。
春运期间,西安铁路局累计开行图定旅客列车14305列,加开旅客列车3192列,其中加开夜间动车组480列,重联动车组724列。2月2日至7日,连续6天日均发送旅客突破50万人,西安铁路局动车组和动集动车组均全部上线运行,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从数据来看,高铁客流始终保持高位运行,共发送高铁旅客1216.7万人次,占总发送人数的69.9%,同比2024年增运80万人次,增长7%。普速列车发送旅客524.9万人,占总发送人数的30.1%,较去年下降6.2%。这一升一降,体现出人民对铁路出行速度、舒适度不断增长的需求。未来,高铁将持续作为旅客出行的主力军活跃在春运舞台。
2025年春运,西安站发送旅客346万人次,西安北站发送旅客611万人次,西安站、西安北站、宝鸡南站、汉中站、安康站等14个车站,在春运期间累积39次打破旅客发送数历史新高。
从出行时间分布来看,西安铁路局今年春运到发客流总体平稳有序。节前返乡客流相对集中,运力供给主要安排北京、上海、广州返程及成渝方向,1月24日至27日连续4日发送旅客超过50万人次,1月25日(腊月二十六)达到发送旅客最高峰,为56.2万人次;节后,运力供给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兰青及成渝方向,高峰出现在2月4日、5日,发送旅客分别为62.2万、59.9万人次,两次打破春运客发纪录。
1月24日至26日,省内多地受雨雪影响,高速公路封闭,西安铁路局在保障旅客出行安全的同时,及时调动运力资源,临时铺画管内动车组1对、普速列车5对,缓解了雨雪天气的公路运输压力。
1月5日,西安铁路局首次开行西安至香港西九龙G828次高铁,再加上西安便利的签注政策,陕港高铁成为今冬陕西旅客出行新选择。截至2月22日,陕港高铁共发送旅客36.2万人次,让陕西和香港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更加密切和便捷。
首个非遗春节 文化春运破圈融合
自2024年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乙巳蛇年由此成为首个非遗春节,也开启了“铁路+文旅”的文化春运新模式。
春运首日,西安站搭建起“丝路剧场”,“秦始皇”穿越到候车大厅与旅客互动,专业秦腔演员现场豪迈演唱,让车站“秦”味十足;西安北站携手“赳赳大秦”剧组共谱《一封家书》文化恋曲,让旅客在春运途中写下“一封家书”,为家人送去思念和祝福;延安站,安塞腰鼓、陕北说书等非遗表演搬进候车室,引得众多旅客驻足欣赏,车站内热闹非凡。
腊月二十三,北方传统小年,宁强南站人头攒动,候车室内羌笛悠扬、羌族舞蹈曼妙……这座羌族文化主题车站让更多旅客领略到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西安站首次联合京东举办川剧变脸、华阴老腔等非遗演出,还在候车室上线“年货大集”,工作人员免费为旅客提供“春运路上第一杯咖啡”。同时,旅客可以在候车室的“年货大集”便捷购买年货,现场发运快递“一键”到家,让旅客春运出行更“清爽”。
在宝鸡地区,岐山站打造“封神”主题车站,“封神榜”人物和王氏皮影、剪纸等非遗传承人同时现身车站为旅客表演节目,还有岐山臊子面、擀面皮、锅盔等美食,让旅客尽情感受“岐山味道”;宝鸡站站前广场的秦腔,引来上千观众,旅客和市民过足戏瘾;在宝鸡南站,国宝何尊、逨盉等青铜器的仿制品请进了候车室,旅客朋友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人偶“青青”和“铜铜”的引导下,在候车厅就能观赏“何尊”及其底部篆刻的铭文“宅兹中国”,让旅客近距离追溯华夏文明渊源,感受国宝的文化魅力。
今年春运,西安铁路局不断积极探索和尝试“铁路+文旅”的“破圈”组合,陕西各地火车站“文化大戏”持续火爆,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春运中焕发新的活力。
服务双向升级 速度与温度并行
1月22日,上千名务工人员乘坐返乡爱心专列从西安北站启程,2-3个小时后便将老乡送往成都、兰州、郑州的家乡方向。
今年春运,西安、汉中、宣汉等火车站开行多趟返乡、务工、学生专列,最优的线路设计、快捷的进出站和换乘服务,让学子、劳动者们感受到便捷的铁路服务。铁路服务不断提速升级的背后,展现了“铁路温度”。
春运启动前不久,乌大、大西高铁全面开通,这让西安至大同的运行时间从过去的5小时56分缩短到4小时48分,西安至呼和浩特、包头的运行时间也缩短了近2个小时,新线为由陕入京开辟了“第二通道”。
除了高铁运行的提速,“黑科技”也助力客运站安检效率提速。在西安站,为了让旅客进站更快捷,该站将进站口客流人工监控升级为自动监测预警,通过数字地图实时地掌握客流情况,给车站合理调配人力提供数据支持,确保进站通道畅通无阻;该站还在车站入口处增设新型腿部安检仪,旅客只需自然站立走入指定区域,短短几秒钟,仪器便能精准地完成对腿部的扫描,安检时长缩短30%以上。
乙巳春运,为不断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助力银发经济增长,西安铁路局开行多趟银发旅游专列。银发旅游专列的一大特点就是让旅行的节奏“慢”下来,真正匹配老年人“慢”出行需求。西安铁路局结合这一特点,发挥秦岭旅游资源优势,推出“秦岭冰雪游”“环秦岭”等旅游专列线路,采用“车随人走、夜行日游、游景停车”的旅行模式,在银发专列上安排专人进行乘车引导服务,配备全程导游,并按照车厢划分团队,做到“一车一导”,让老年旅客“玩得舒心,游得放心”。2025年以来,西安铁路局累计开行银发旅游专列26列,仅春节期间,开行西安至秦岭“冰雪游”旅游专列5列,累计运送团体旅客5300余人。
在关中西部、陕南和陕北的山区里,公益性“慢火车”也在春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放假的学生、归乡的游子,“慢火车”也许是他们回家的唯一交通工具。还有沿线卖菜的老乡,“站站停”和仅有几块钱的车票,就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底气。在高铁飞驰、高速发展的年代,“慢火车”还在用“慢”的方式等待山区的人民。
春运期间,西安铁路局服务重点旅客4.7万人,其中特殊重点旅客6153人;妥善处理旅客遗失物品27204件。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暖心故事,洋县西站为6岁受伤男童开通生命救援通道,韩城站“爱心接力”帮失主找回5000元,D5272次列车临时变道救助患病旅客,西安北站售票员“超溜”的英语和手速收获千万网友点赞……
2025年春运大幕落下,西安铁路局在一幕幕暖心的瞬间勾勒起美好春运图景,也用速度与温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周生来
责任编辑:任行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