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金沙街的沙顶社区,是金沙街率先在白云区开展“两社三中心”建设的先行试点社区。在沙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仅能办理政务服务,老年人还可以来这里学书画、学跳舞、报合唱班,学生放学了也可以来这里托管写作业……这些都是该社区在引入“社区合伙人”之后的变化。“社区合伙人”模式究竟如何运作?这个万人社区如何通过盘活空间实现“自我造血”?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万人社区”寻求治理优化

据了解,沙顶社区成立于2012年8月,位于金沙街道北面,社区总户数4126户,常住人口10600人。沙顶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李汝婷介绍,作为一个“万人社区”,如何整合手头资源,以服务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寻求可持续的运营方式,是该社区此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记者走入沙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发现其政务服务的电子化程度较高,一个电子显示屏将涉及居民办理的业务归纳成数十个二维码,居民用手机扫码就可“直通”粤省事平台办理相应业务。

李汝婷介绍,去年社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对功能区域、服务范围等进行了整体提升,形成集聚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等服务功能的“三中心”。除了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内承担的政务服务功能外,如今这里也成了社区居民聊天、议事的场所,而二楼以及其他区域则主要成了居民的活动空间。

“空间换资源”盘活空置公共场所

“场地整体面积约2000平方米,我们探索以合伙人的模式搭建平台,撬动辖内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物业、达人等人才资源,共同对空间配套资源进行盘活。”李汝婷说。

记者随后来到二楼活动中心区域,这里设有书画室、舞蹈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民主议事厅等功能室,均免费对居民开放。李汝婷介绍,这些功能室居民可通过线上预约、线下登记的方式免费使用,像书画室的“社区合伙人”是当地书法协会,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属于“公益时间”,喜欢书画的社区居民都可以预约使用,并会定期安排一些针对居民的公益课程,同时承担社区内的书画展览等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书画室旁边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心理辅导室等空间,在满足政务服务使用外,其他时间也供居民免费使用。记者看到,部分刚放学的小学生“轻车熟路”地走入这些功能室开始写作业;旁边一个会议室则有老年合唱团在排练,歌声不时传出来。

“以往这些公共场所可能只供一些政务会议使用,我们现在希望能够通过合伙人的模式盘活这些场所。”李汝婷说,召集“社区合伙人”,实际就是以“空间换资源”,共建完善社区配套设施。

“小生意+大公益”发掘合伙人

据了解,金沙街整合辖区公建配套资源,在沙顶社区通过搭建合作平台,积极引导国企、私企、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成为“社区合伙人”参与运营,让企业保本盈利的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多样化服务。

李汝婷介绍,沙顶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同时也是金沙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早在2017年,为发挥该中心的服务价值,金沙街引入了第三方机构——金沙源梦艺术培训部进行管理,为社区民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成为“社区合伙人”模式的雏形。“只有将场地的公益性体现在居民的生活中,才能真正让‘社区合伙人’的模式火起来。”该机构负责人许蝶鸣举例道,此前由于社区居民有儿童托管方面的需求,他们作为“社区合伙人”首先考虑满足居民需求,在收取了普惠性的费用后便承担起这方面服务。许蝶鸣说,随着银发经济不断发展,老年人在艺术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也可以通过“社区合伙人”来实现。

记者了解到,目前,“社区合伙人”运作模式已常态化运营儿童托管、助老服务等社区公益项目,并不断完善准入和考核机制。李汝婷介绍,除了前期对合伙人是否具备项目匹配的资质、能力和条件、运营规模等考量外,还要求合伙人积极支持社区的公益事业发展。

“我们针对企业‘社区合伙人’的宗旨是‘小生意+大公益’。”李汝婷介绍,通过签订共建共营协议,让企业保本盈利的同时,通过普惠性的价格为居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对企业来说同样有助于其成长,企业在参与社区合伙项目时能收获越来越多的好口碑。

未来:望合伙人模式“反哺”社区慈善

“我们希望进入到社区的合伙人能够参与到社区的慈善服务中来,与社区共同建立慈善基金,帮扶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李汝婷介绍,目前社区慈善已经有了一定雏形,如设置在长者食堂里的“慈善超市”、针对骑手的“爱心超市”等,所以希望未来“社区合伙人”能够“反哺”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加入对志愿服务团的培育以及基层治理公共事项的帮扶中,继续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是双向的,合伙人也能相应地收获社区的‘品牌效应’。”

李汝婷告诉记者,这是“社区合伙人”模式在场地运营合作外的另外一个探索,希望通过协商的方式朝这个方向走下去,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同时在社区基层治理方面提供助力,形成有效的“闭环”。

文/张丹 康山林 邱鹏 林彬(广州日报)

编辑/倪家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