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01
89年那会儿,我82岁的奶奶眼看就要不行了。
正赶上正月,学校里放寒假,我们这些上学的孙子孙女都待在家,全家人都日夜守在奶奶的床前,这是我们这儿的老规矩。
爷爷早年间就走了,我们这些后辈没一个见过他。
于是乎,在所有人心里头,奶奶就是咱们家里的老祖宗,有着说一不二的地位。
那些日子,我爸三兄弟加上两个姑妈,几乎天天守在奶奶床边,寸步不离。
从大年初二起,奶奶就一直卧床不起,有时候醒着有时候又糊涂了。但总觉得有什么事让她放心不下,最后一口气总吊着。
爸爸明白,奶奶最惦记的还是家里分家的事。
咱们这边有个传统,只要有老人在,不管子女多大了,都会住在祖屋里,等到老人百年之后才会正式分家产。
这会儿我们这些孙辈都已经十几岁了,祖屋依然是叔伯和姑妈们共有的。
另外,奶奶娘家以前是地主,手里还有些金银首饰之类的东西。
早些年奶奶就提过,等到了时候要分给大家伙。
大年初十的晚上七点多,爸爸三兄弟和两个姑妈都在奶奶屋里烤火聊天。
白天奶奶昏睡了一天,晚上竟然清醒了不少,还让爸爸把她扶起来半躺在床头,说要给家里人分家产。
奶奶的话刚出口,伯父就站起来说:“我有点事儿,先出去一下,很快就回来。”
我们都看着伯父慢慢走出门,奶奶也没有说什么留他。
爸爸却突然站起身来喊道:“大哥,等等,有话要说。”
爸爸接着说:“妈今天怕是熬不过去了,既然是分家,你总该留在这里吧。”
伯父有些犹豫,支支吾吾地说:“我不是亲生的……”
听了伯父的话,我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
村里人都知道,伯父其实是爷爷奶奶捡来的。
爷爷奶奶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的人,结婚几年一直没孩子。
那年冬天,村里来了一个外地的小叫花子,大概七八岁的模样。
风雪交加,小叫花子就蜷缩在爷爷家门口过夜。
看到这瘦弱的孩子,爷爷奶奶心疼得不行,决定把他收留下来,但当时也没明说要把他认作儿子。
后来还是奶奶开口说:“孩子,你也七八岁了,心里肯定想着你的亲生父母,我们只是不忍心看你受苦。你在咱家住着,就当你是亲儿子一样,你可以叫我们叔叔婶婶。”
从那以后,伯父就这么留下来了,但他真的一直喊着“叔叔婶婶”。
虽然年纪不大,可伯父特别懂事孝顺,外人偶尔也嘀咕几句,说什么连爹娘都不肯叫一声,再怎么好也不过是装样子而已。
但伯父留下来之后,第二年,我爸就出生了,而且这一下子生个不停,奶奶接着又生了俩姑妈和叔叔。
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爷见咱爷爷奶奶心善,收留了这个小叫花子,才送来这么多孩子续香火。
其实吧,这个伯父算咱们家的干伯父。
到现在,他还管我奶奶叫婶婶呢。
听我爸讲,从他出生到有叔叔这段时间,我爷爷身体总是不太好,地里的重活根本指望不上奶奶一个妇道人家。
那时候伯父也就十来岁,却已经懂得替家里分忧了。
乡亲们都夸说,看这孩子还没有锄头高呢,却跟大人一样做事,真是懂事啊。
这么着,爷爷勉强支撑着家,多亏了伯父帮着家里,我爸他们兄妹几个才能顺利长大。
02
伯父一辈子没上过学,但总爱催我们几个多读书。
那个苦日子里,我爸和叔叔、姑妈们至少读完了初小。
后来大家都长大了,家里人一多,屋子挤得不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可家里条件差,愁得爷爷奶奶直皱眉头。
伯父主动说:婶婶,家里住不下,我就住到牛栏那边去,别耽误弟弟妹妹们的终身大事。
爷爷奶奶心里哪舍得?十多年相处下来,虽说他一直叫他们叔婶,但他们早把他当亲儿子看待了。
见老人不松口,二十岁的伯父啥也没说,悄悄找了村东头的一家当上门女婿。
那家有一个比他大五、六岁的寡妇,还有个小女儿。
伯父入赘到寡妇家后,家里的事儿也没丢下,还是经常帮着爷爷奶奶。
我爸妈结婚没多久,爷爷就走了,后来两位姑妈和叔叔回了婆家,都是伯父一手张罗的。
但伯父自己也有一家子啊,跟那寡妇结了婚,又添了两个儿子,五口人吃饭全靠他一个人。
他还得帮着奶奶拉扯我们这些小的。
听我爸说,那些年里,伯父几乎没有半夜前躺下的时候,公鸡一叫就得出门干活儿。
虽然不在一个屋里住,但只要两家有事,伯父和我爸、叔叔从来不用叫,主动去帮忙。
农忙时收稻种麦,有时还在自己家吃饭,却跑到别人家里去干活。
还好伯母也是个明事理的人,从来没抱怨过什么。
等我们慢慢长大,村里人逗我们说:他可不是你们亲伯父,你们喊他时应该加上他的名字啊。
不懂事的我们还真这么喊了一次,结果被我爸用竹条抽了个痛快,还恶狠狠地警告我们:
别看你们伯父叫你奶奶做婶婶,我们都明白,他是七八岁才留下来的,与其装模作样叫声爸妈,还不如这么诚心实意地叫。这些年他对我们哪点不像亲大哥?
倒是伯父无所谓,甚至还劝我爸:我这叫了几十年的婶婶,一点儿也不妨碍我跟你娘、还有兄弟们的感情。只要他们把我当亲伯父一样,孩子们怎么叫我也无所谓的。
伯父的家就在村子路边上,那时候我们上学每天都要路过他家门口。
只要他在家,总是乐呵呵地叫住我们,问:“最近考试没?考得咋样啊?”
要是我们考得好,伯父就会像变魔术似的从兜里摸出点糖果瓜子之类的零食,说是奖励我们。
即使没考好,他也会安慰说:“这次考不好也没啥大不了,下次努力点儿,伯伯相信你!”
到了八十年代,村里的田地都分到各家了。伯父虽然农活干得挺好,可文化不高,家里情况渐渐就不行了。
相比之下,我们家和叔叔家还过得去。
等叔叔成家后,伯父对小一辈的照顾才逐渐减少了。
毕竟,时代变了,他也年纪大了,有些力不从心。
但每次爸爸和叔叔想帮衬他一把时,他总是摆手说:“你们也不容易,我这没啥,暂时困难点,但还不至于吃不上饭。真有啥大难事儿再来麻烦你们。”
可是对奶奶的事,伯父从来没有马虎过。
即便爸爸和叔叔多次跟他说:“大哥,别说是你了,就算是亲生儿子,你当年也是出去入赘的,就跟嫁出门的闺女一样。你看人家俩妹夫,咱也用不着人家照顾嘛。”
温厚的伯父却一下子生气了:“当年要不是婶婶把我捡回来,我估计早就冻死在雪地里了。
虽然我一直叫她婶婶,但在心里,她就是我的妈。我不喊他们爸妈,主要是记得自己亲爸妈的样子。
小时候七八岁就被赶出来讨饭,他们不管我。在我眼里,‘爸妈’这词儿根本不算啥好的。现在你们让我不管婶婶,那我不成了忘恩负义的人了吗?”
见伯父这么说,爸爸和叔叔连忙赔礼道歉。
也是从那以后,大家才知道为啥伯父总是喊奶奶为“婶婶”。
03
如今奶奶眼看不行了,正准备要分家。
按说伯父是老大,应该守在床边听着啊。
可他偏偏站起身要往外走。
我爸立马明白了伯父的心思,赶紧拦住他说:“大哥,你等一下,我有话说。”
“你以前说过,你不叫爸妈是因为你觉得这个称呼不够好。现在妈都这样了,你还真得留下来陪陪她老人家。”
躺在床上的奶奶听到了这话,微微睁开眼睛,颤巍巍地说:
“阿大,别走,我没啥东西能分给你们,就是想最后嘱咐你们几句。”
伯父犹豫了一会儿,终究还是走回到奶奶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说:“婶婶,你说吧,我在听。”
奶奶缓缓地从枕头下面摸出了一个手绢包,递给了伯父,轻声说:
“这是当年娘家给我的嫁妆,现在我不行了,你和弟弟妹妹们拿去分了吧。”
伯父小心翼翼地打开手绢包,只见里面有个戒指,还有一对耳环和一对镯子,看上去金灿灿的。
奶奶继续说:“戒指给你,其他四件,弟弟妹妹四个人每人一样。只是家里也没存多少钱了,这耳环和镯子都只能分开来分给大家。”
说罢,奶奶费力地拿起包里的戒指戴在了伯父的手指上,然后就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没有松开。
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奶奶的手慢慢没了力气,最终松开了伯父的手,整个人却不动了。
伯父泣不成声,哽咽着喊了一声“妈”,那声音撕心裂肺,我们几个晚辈顿时也跟着哭了起来……
就这样,奶奶走了,临走时手里握着的是她收养的儿子的手,那个一直叫她婶婶的孩子的手……
声明:文章是短篇小说,纯属虚构。文中出现的任何人名、或所涉及的其它方面,都和现实无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