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陈佩华 翟玉标 谢婧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非机动车道拓宽了,不用再从旁边借道而行,更安全也更便捷了。”刚开学不久,江苏苏州昆山市实验小学西校区的学生们走到校门口的博士路时,发现了其中的变化:原本被花坛阻隔的人行道,改造完成了。
此前有家长反映,学校门口原本生机盎然的花坛经常被踩得光秃秃,泥土裸露在外,显得很不协调。原来,是因为花坛的位置挡住了人行道,特别是在上学、放学人流量大的时候,行人要么选择踩着这些花花草草走过去,要么只能走机动车道。久而久之,花坛就变成了这般模样。
这引起了昆山有关部门的注意。据了解,博士路全长3.4公里,道路建设之初,为了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没有对花坛进行改动。但后来,昆山市实验小学西校区、二中西校区相继建成投用,在上学、放学高峰时段,大量学生和家长经过该路段,人车混行,有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城市建设是为了给市民创造更好环境,要考虑实际需求的变化,不能给群众‘添堵’。花坛挡住了人行道,我们应该换位思考,能不能挪一挪、退一退,给行人和非机动车留出足够的空间。”昆山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他们立即制订方案,利用寒假解决花坛改造事宜,还路于民。
在广泛征集周边居民、学生家长意见后,昆山有关部门确定花坛改造方案,在春节后第一时间组织施工。
“平缓的坡道更加方便通行。”昆山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改造后花坛宽度缩减了1.3米,腾出的空间用来拓宽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经过几日紧张施工,原本挡路的花坛成功“瘦身”。开学后,市民可以在人行道上通行了,他们纷纷为花坛“瘦身”点赞。
这归功于昆山在“新春第一会”上全面部署的“换位跑一次”工作。连日来,昆山党员干部、区镇部门纷纷在“换位”中思考、在“奔跑”中体悟,旨在以惠企惠民服务实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效,通过现场看、具体办、跟踪问等方式,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理念融入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全链条,真正做到“企业需求早知道、政府服务早送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