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神话从国内蔓延至海外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叛逆少年,竟在越南掀起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身份争夺战”。
一边是越南观众涌入影院或刷遍盗版片段的热烈追捧,另一边却是南北网民围绕“哪吒究竟属于谁”的激烈骂战,甚至演变为“南方猴子”与“北方杂交”的侮辱性标签互撕。这场看似荒诞的争议,实则撕开了越南深层的文化裂痕。
自3月15日越南公映的消息公布以来,《哪吒2》尚未正式登陆,就已通过TikTok盗版片段在越南积累了百万级流量。许多越南观众对哪吒故事并不陌生——他们从小看着86版《西游记》动画长大,甚至能准确复述“剔骨还父”的经典桥段。
在与中国接壤的越南北部边境,已有5%的观众专程跨境至云南河口县影院观影,有人甚至用“惊艳”形容这部颠覆传统神话叙事的作品。然而正是这种文化亲近感,触发了越南社会敏感的神经。
争议的核心在于哪吒的“文化户籍”。北越网民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派坚称哪吒是“中华文明赠予越南的文化遗产”,另一派则主张“经过千年本土化,哪吒早已是越南精神图腾”。
这种矛盾立场折射出北越复杂的历史情结——作为曾隶属中原王朝的“中华文化圈”成员,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渴望彰显文化独特性,又难以割裂与中国的渊源。
而南越网民的反应更为激烈,部分人既否认哪吒的中国起源,也抗拒北越的“文化挪用”,有评论尖锐指出:“南方人种属于东南亚棕肤系,历史上受印度教影响更深,和北方的黄皮肤‘中华派’从来不是一家人!”
这种南北对立绝非偶然。地理与历史的断层线早已埋下伏笔:北越自公元前111年起就断续受中原王朝管辖,1832年才与南方的占城国短暂统一,53年后又沦为法国殖民地。
殖民者刻意放大南北差异,推行“分而治之”策略,导致1975年越南统一后,文化认同仍如碎镜难圆。如今这场哪吒之争,不过是历史伤痕的当代投射——北方将哪吒视为“高阶文明符号”以强化文化优越感,南方则将其看作“北方霸权工具”而激烈抵制。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口水战的“燃料”恰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成功。《哪吒2》虽未在越南正式上映,但盗版短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反而催生了“饥饿营销”效应。
有越南博主在社交平台直言:“我们偷拍、翻译、传播,就像当年中国观众追日漫美剧一样——真正的好作品会自己打破国界。”这种“用脚投票”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官方层面的归属争议形成微妙对照。
正如中越边境影院的越南观众所说:“神话属于全人类,重要的是故事能否让我们看见自己。”
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深层命题:当文化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成为现象级IP时,其承载的身份认同也会在跨文化传播中被解构与重构。哪吒从中国神话英雄到越南文化论争焦点的转变,恰恰印证了“所有文化本质上都是混血儿”的现代性真相。
或许正如电影中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越南南北网民何时能跨越意识形态的藩篱,真正享受这个反叛少年带来的纯粹感动,才是比归属争论更值得思考的议题。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在影院为哪吒的热血落泪时,是否也在无形中筑起了新的文化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