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之变

假如人们在未来回看2025年的早春二月,一定会注意到,世界对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认知,在那一刻发生了一些根本性转变。

外资投行的研报,突然间,一边倒地看多。

德意志银行的研报是《中国吃掉全球: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报告认为,2025年是中国超越其他国家的一年,代表事件是全球首款第六代战斗机的试飞和低成本人工智能系统DeepSeek。

高盛的研报是《启航2025:在中国股市中斩获超额收益》。报告提出2025年要超配A股和港股,预计MSCI中国和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20%。

摩根士丹利的研报是《DeepSeek点燃市场,全球投资者重估中国科技股价值》。报告称,DeepSeek横空出世让投资者意识到,AI的应用可能并不需要大规模投资。与此同时,中国还拥有庞大的工程师资源池、数据可用性、社交网络和电商领域完善的生态系统,并可能获得政府的进一步支持,以加快AI的应用。


国内的研报也充满了乐观叙事。比如兴业证券有两份报告,题目分别是《燎原·重估——从硬实力领先到软实力崛起》《革新“巳”火——中国牛市的主升浪确立,打破成见,重塑信心》。

看这些报告,很感慨。

因为就在半年前,投行关于中国经济的最流行话语还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将中国的未来类比于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后失去的几十年。

而现在,德银的报告说,今天的中国可以类比为1980年的日本,而非1989年的日本。

对于中国的老龄化压力,这份报告也脑筋急转弯地说,“实际上中国的人口问题并非世界最严重。即便中国人口减半至6亿-7亿,凭借较高的人口素质,仍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并且,中国拥有全世界70%的工业机器人,且未来其数量还会大幅增加,这将有力保障中国工业的持续发展。反观美国,去年年底还出现了抵制机器人进入工厂的罢工事件,这对其再工业化进程无疑是一个阻碍。”

最后这一句“反观美国”,把美国当成了负面指标。而从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之后的两年多,市场对AI的主流话语都是美国领先了中国多少。很少人能预见,进入2025年,美国“科技七巨头”竟然跑输了中国科技资产。

从今年初至2月21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上涨了34%,美股三大主要股指累计涨幅均不到3%。美国分析师称,中国“科技十姐妹”(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中芯国际)今年初至2月18日收盘平均涨幅为27.5%,美股“七巨头”平均涨幅为1.3%。

这一轮美股、港股、A股对中国资产的重估,主要聚焦于AI相关科技,并非全面的行情而是结构性的行情,市场也有明显的情绪驱动和交易型资金主导的特点。中金公司提出,静态看,中国科技资产的价值已被透支,动态看,长期的科技趋势和宏观叙事能否兑现,是打开更大上涨空间的关键。

但无论如何,对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扭转了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看空中国”“给中国资产打折”的局面,意义重大。


事实之证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中国资产的重估和叙事的改变,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案例,是事实在先,叙事在后

其中最重要的事实就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它不仅是科技事件,也已成为宏观事件,成为中国创新的象征。

《华尔街日报》的医药专栏作家最近撰文说,生物医药行业去年就迎来了DeepSeek时刻。

《经济学人》称,中国药企正走在更廉价、更快速药物研发的前沿。

中国新药的研发成本约为美国的1/3至1/5,研发速度比美国快两三倍,这吸引跨国药企在中国加大了研发投入,也促使它们瞄准中国生物药企的早期药物,开展授权交易。过去,中国以生产仿制药、供应原料药和为全球制药业做临床试验闻名,现在,中国正在超越“等别人专利到期后生产仿制”的模式,而是快速跟随——以已知药物为基础进行改良,以较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开展试验,从而提高安全性、疗效或给药方式。

越来越多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也开始向西方制药巨头进行创新药的授权。美国投行Stifel的数据显示,2024年大型药企的授权交易中有1/3来自中国,而两年前为12%。

日本经济新闻中国总局长桃井裕理最近撰文,《EV(电动汽车)之后,日本在新赛道上又输中国了?》。他先谈到“中国速度”。年初他在访问深圳时看到,在公园内的配送点,一家人兴高采烈地从无人机上一件接一件取下知名连锁店的食物和饮料。2023年底,中国将“低空经济”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眼间“服务的具体化取得了进展”。

文章指出,如今已成为中国“新三样”的光伏面板、锂电池和纯电动汽车,原本都是日本领先的技术,但不知不觉间,却被后来者中国轻而易举地夺走了全球市场。“现在,日本在不能退让的重要领域再次受到中国的挑战。这就是日本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的氢能社会。”

数据显示,从利用可再生能源制造的绿氢在2024年的产能看,中国占全球半数以上。作为水电解制氢的核心装备的电解槽,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规模出口产品的“第四样”。

接下来,可能还会有“第五样”“第六样”,更多样。而且不限于制造,还有服务、文创、数字化应用等等。

力量之源

如果没有DeepSeek的一鸣惊人和《哪吒2》的轰轰烈烈,关于中国的叙事会有今天的转变吗?很难。

要改变某种流行叙事和刻板印象,空谈无益,原地踏步也无济于事,一定要通过一些具有极致效果、杠杆效应的带动性的大事件才能达成。通过这些事件,眼见为实,让世界真正感受到中国力量。

对我而言,DeepSeek和《哪吒2》的最大触动,是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勇气、自由、好奇心、热爱、主体性的力量。全球竞争,在产业上表现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竞争。新一代的崭新视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才是中国走向未来最重要的依托。

梁文锋在接受36氪采访时说,真正的差距(gap)是原创和模仿之差,中国AI不可能永远处在跟随的位置;中国创新缺的肯定不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创新不完全是商业驱动的,还需要好奇心和创造欲,“很多人会以为DeepSeek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但其实,主要是好奇心驱动。”

饺子说,“以前我们总是仰望国外的特效,现在发现只要用心慢慢死磕,也是磕得出来的。”《哪吒2》的2400多个镜头中,特效镜头就有1900多个。其中哪吒挣脱穿心咒的那10秒钟,用了上千根的控制器,控制600块碎肉的飘散,这个场景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制作。


他们的表达,充满了强烈的主体性、创新和追求极致的意愿,体现了中国产业界的新时代精神。

我在2022年说“行行都在卷,处处都作难,人人都在熬”,DeepSeek和《哪吒2》让我想到了另外几句话,“行行都可闯,处处都可创,人人都可燃”。燃和熬,两种状态的差异一定是巨大的。

DeepSeek和《哪吒2》还启示我们,很多创新都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而是自由生长、真心喜欢和无畏探索的结果。能被事先规划出来的,往往是那些已有明确方向和追赶目标的项目,是改进型的,难有重大突破。也因此,包容创业者,不带着过去的路径依赖去干扰他们,让他们海阔天空自由自在,就是最宝贵的支持。

这当然不是说,国家意志和政府力量在经济中可有可无。

事实上,我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产业的进步,有为政府是不能缺席的。我常想,国家在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电信方面的投入与能力,可以视为一张能覆盖到所有园区和市场的超级大网。企业则是连在网上的各种终端。

AI大模型很热。你会发现,全世界搞大模型的基本就是美国和中国。去年在深圳和华为公司一位朋友交流,他谈到华为的人工智能芯片“昇腾”的发展时说,算力对电力消耗很大,而中国有强大的发电能力和电网系统,电网经历了当年的“挖矿”等洗礼,很有弹性。这种基础条件,也是发展大模型的前提。

从营商角度,我去过很多工业园区和创业创新空间,看到政府方为企业代建厂房,让新创公司拎包入住,比比皆是。这就节约了成本,加快了速度。

今年春节我在老家开封过,开封是携程《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年味目的地”的全国第一,清明上河园和万岁山武侠城春节分别接待了83万多人次和77万多人次。这两个景区都在龙亭区,我听区里的朋友说,他们春节没有休息,组成文旅专班,每天有300人左右到景区服务,包括书记和区长在内,整个春节在景区下沉工作的有3000多人次。各部门、各乡街道全员参与志愿服务,为游客提供免费停车、景区咨询、指引问路、免费热水和紧急医疗等服务,累计服务5万多人次。

没有软硬件环境的打造,中国不可能用几年走完了别人几十年走过的路。

还有一个方面的中国力量也不能忽略,即“国民共进”。中船一位朋友告诉我,中船这些年的技术创新,80%都有民企在参与合作与共创。

冷静之心

2月1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指出,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对这些判断,我非常认同,也很有体感。媒体披露的30余家与会企业,有一半我都采访过。我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就在于对中国企业能力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信心。“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的创新场”“从全球化引领中国到中国引领全球化”,我的一些观点也是在一线调研基础上产生的。

在建立真实信心的同时,也要有客观冷静之心。

中国经济的叙事已有很大转变,但经济形势、局势的转变才刚开始。有效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够、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民企融资难融资贵、账款被拖欠,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机制上解决,还要付出巨大努力。既定的经济刺激与纾困政策,也切不可因近期叙事的好转而减轻力度。

还要清醒的是,我们一些方面的短板依然明显。

当我们为2024年中国出口了11381亿元人民币芯片、芯片成为出口金额最大的商品门类而兴奋时,不应忘记,中国还进口了27499亿元芯片,芯片贸易逆差比2023年增长了7%。中国平均每个芯片的出口价为0.535美元,进口单价为0.702美元,显示出附加值的差距。而且中国芯片的出口主要是存储芯片,在中国的外企如三星、英特尔、SK海力士、美光、铠侠(前身是东芝存储器)、西部数据等贡献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短板领域,国家近年的支持和投入是巨大的。但值得警惕的是,各地有一些以产业安全、国产替代等名义推进的项目,实际是钻政策空子“搞钱”,并没有起到解决卡脖子的作用,反而是一窝蜂,随大流,“国产替代”变成了“替代国产”的内卷。

我们一定要清楚,今天助力中国叙事转变的案例,到底是依靠什么力量、机制、环境实现的。如果不加辨别,一好百好,那可能要交更多学费。

从叙事的转变到整个经济形势的转变,需要冷静的定力,创造力和燃的精神。


未来之途

这段时间,特朗普2.0花样迭出,网上有不少预判,美国希望尽快解决乌克兰战争的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中美之争是非常现实的。但我认为,在产业和企业领域,如果美国是以压垮中国为目的,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有了。虽然可能还会“打”上若干年。但美国终究无法如愿。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中国不自乱阵脚,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事。我们的产业飞轮、产业生态已经形成,具备了内生进化能力,不会停止。

今天中国的产业能力是过去几十年不懈怠的结果,天道酬勤,乃是至理。

我不乱,他自乱。

中国的有识之士应该开始认真思考,在西方主导的叙事外,中国如何在前沿科技和产业领域,为世界做贡献,从当好世界的工人、工程师到成为世界的企业家、创新者、科学家、思想家,等等。不是简单去讲中国特色的故事,更不是封闭自守,而是在开放的对话中,把中国的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一般化,通用化,让世界因为这种鲜活力量的加入而更多元,找到更多的进步源泉。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教授说,突破西方主导的叙事框架,建立思想自主的发展道路,是中国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的关键。不是简单追求技术领先,而是突破单纯的数据驱动转向更综合的范式,构建融合“心”与“理”的通用智能体系,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富人文关怀、更具普世价值的智能文明范式。

我相信,在更多领域,这样的思考和努力都在进行中。

过去中国一直在追赶,即使很多方面走到前面了,思想上、心态上,并没有做好引领的准备。现在,虽然中国自身还有很多沉重的问题待解,但已然有了条件和气象,可以考虑“中国要为世界做什么”“做什么才能对人类有贡献”的问题了。

思考这样的问题,不一定会立即见效,但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回答,中国才不会被世界视为只是经济上的庞然大物。

这些回答,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靠各个领域,创造出真正的好产品、好作品。

这样的原创性、主体性觉醒,有助于我们看得更远,从而跳出眼前的枝枝蔓蔓和无谓缠绕,迈向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新商业文明。


No.6220 原
创首发文章|作者 秦朔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