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日前宣布,将就其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等领域采取的限制措施“征求公众意见”。中国商务部2月23日就此回应称,美方相关做法不仅无法振兴美国造船业,反而损害美国相关方利益。自2024年3月以来,中方已通过多轮沟通向美方阐明立场,要求其停止将国内产业问题“甩锅”中国。美方此举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反而暴露了其在应对自身产业困境时的短视与局限,看似“开门纳谏”,实则暗藏了保护主义的旧剧本。
华盛顿就对华政策展开所谓“公众意见征询”,并非新鲜戏码。回顾近年案例,这一程序常常成为美政治决策的“背书工具”。例如,2024年9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前,USTR也进行了公众意见征询,当时多数意见反对加征关税或申请扩大关税豁免范围,但相关政策最终仍强行落地。在“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等对华惯性思维的主导下,一些集团利益诉求被放大,绑架了美国国家利益,并被选择性定义为“公众意见”,而代表相当一部分公众的理性声音则被淹没,致使公开意见征询往往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此次针对中国航运业的限制措施,无疑也是对某种保护主义情绪的迎合。众所周知,美国造船业因过度保护,在多年前就已失去竞争优势。彭博社22日的报道显示,目前全球造船业三强(中国、韩国、日本)占据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而美国每年建造的船只不到5艘。但早在中国造船业崛起前,美国造船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就已微乎其微。很明显,这次拟议的限制措施完全是一场“碰瓷表演”。在靠岸美国港口时,拟仅对中国建造的商船额外收费,是公然的歧视性做法,而美国造船业的振兴显然不可能通过对中国商船“薅羊毛”实现。华盛顿此举不仅开错了“药方”,也违背了国际贸易的公平原则。
不仅如此,此举是对整个海运供应链的打击,推高的物流成本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埋单。外界注意到,USTR此项对华措施已经收到不少反对意见,不仅来自中国,也来自其他国家、国际行业组织和美国国内。美国商会去年就表明“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造船只肆意征收费用并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方法”,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公司担忧此举影响全球货运需求。上述真正来自公众的有关“多输”格局的预警,希望华盛顿能听进去。
近年来在投资和贸易上,美方对中方采取的限制打压措施,往往会砸到自己的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者几乎承担了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全部成本。美国税务基金会的统计则显示,对华加征关税导致美国流失14.2万个工作岗位。2月21日,美国还发布“美国第一”投资政策备忘录,宣布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限制与中国的双向投资,很多美国企业就此表示,这无异于将中国市场拱手让给其他竞争对手。
美国单边政策的合法性遭到国际社会广泛质疑。世界贸易组织(WTO)早已裁定美国对华301关税违反多边规则。近年来,华盛顿频频以“去风险”名义包装“违规抢跑”的真实目的,试图通过小圈子化的“友岸外包”重构全球供应链。但事实一再证明,“小院高墙”不足以封锁中国的发展,反而促使中国增强产业韧性并修补供应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被证明行不通的保护主义“剧本”,并不会因为重复多演几遍就能成功。
据美媒报道,华盛顿追求的是一道“悬挂星条旗、由美国运营、由美国制造的商船停满港口”的“美丽风景线”。但被华盛顿忽略的是,正是航道、运营商等方面的多元化布局保障了全球海运的稳定和繁荣。历史的钟摆从不偏向封闭与对抗,开放与共赢才是未来所向。USTR留出一个月的时间听取公众意见,希望这场意见征询不要成为华盛顿政治操弄的“过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