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对于当时的财政而言,囿于现状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这也意味着一些相关项目都要让步于经济发展。

1985年,为改革开放节省军费开支提上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议程。之后也有了那场几乎无人不知的百万大裁军。最终有4大军区、31个军级以上单位、百万人被裁撤。

然而于此同时,会议也决定允许军队从事生产经营和对外贸易,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也陆续被制定。

从短期看军队经商无疑能迅速的增加收入,减轻财政负担,可其带来的负面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而对此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也对军队经商坚决的坚持了反对态度。

为何张爱萍将军坚决不同意军队经商,他反对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张爱萍将军之所以反对经商,当然与保持军队纯洁性和战斗力、防范腐败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等息息相关。

而相关的历史教训也不胜枚举,他举例一如宋朝的“靖康之变”等事件体现的便是军队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又如国民党军阀经商,而即便是在解放军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众所周知,解放军有东北、西北、华东、中原以及华北五大野战军。而相较之下,华北野战军的战斗力就有些不足了,至于原因当然众多,这也有了后面的朱老总整顿华北野战军的故事。

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中华北野战军损失较大,甚至直接影响了华北局势。这也直接引发了中央的担忧与朱老总的整顿。

到达之后经过调查,朱总司令得出了结论。两个原因是关键,第一个是对手傅作义的军事指挥才能非同一般,不能轻视;第二个是华北野战军组织上有问题,后方部队人数太多,前方出征人数太少。

根据朱老总写给毛主席的报告来看,当时华北野战军号称12万人,作战部队实际只有7万人,其他5万人都在后方从事生产。

而且各个团以上机关都有独立的财产纪律,生产没有进行统一管理。朱老总认为如果不能解决生产影响作战的问题,华北野战军不可能变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华北野战军的生产人员这么多,其他野战军就没有这种情况呢?

这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扫荡有关。日军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军需物资都来自日本本土和中国东北三省,但随着战争发展为持久战,日本缺少资源的劣势逐渐凸显出来,于是日军开始推行三光政策,到处掠夺。此举导致华北地区的抗日军民面临严重困难,部队也很难筹到粮食,只能自力更生,解决生计问题。于是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华北部队的生产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需求,还支援了其他野战军部队。

但如此一来,从事生产的部队人数太多,拖累了作战能力,又遇到傅作义这样一位用兵高手,且他也兵力占据优势,如此显然就容易吃败仗。

此事的结果就是朱老总大刀阔斧整顿,让部队于停止经营生产,商店一律归公,建立统一的后勤机构,斩断了军队和生产经商的联系。然后围绕如何对付傅作义,进行了仔细研究和反思,很快部队战力明显提升。

这件事充分说明,一旦军队开始经商,庞大的后勤将会阻碍军队的行动力,经济问题和军纪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滋生腐败。战争年间尚且如此,和平年代危害自然会更大。



张爱萍作为朱总司令的老部下,同时对军队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思考,所以他坚决反对军队经商。

当他听说国防科工委成立公司和中心后,愤怒的说:“什么公司?我看就是借公肥私,什么中心?我看就是以钱为中心。”直接给国防科工委党委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这种官商或者军商实不是我党领导的社会干的,只有军阀国民党可以,热衷于经商必然导致腐败。”张爱萍将军还指出:“军人是一种荣誉,当这份荣誉和资本主义、官僚主义结合的时候,那么只会玷污军人的荣誉,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1986年6月的军委党风建设座谈会上,张爱萍又一次猛烈批判了军队经商问题。也是这次他借用了宋朝靖康之变以及《水浒传》中武松大闹鸳鸯楼的故事。

八十年代末,张爱萍亦是坚决反对,并多次带队检查督促。而诸多的努力之下,1993年终于有了军委不准经商的决定,1998年军队经商活动正式终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