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西南局情报处处长于炳然接到了邓小平同志打来的电话。邓小平让其立马释放一位死刑犯,并严肃嘱托道:“我要你亲自登门,向他解释清楚,并代我向他赔礼道歉。”于炳然不解,但还是照办了。

事后于炳然才知,死刑犯的名字叫李杜,是国民党的陆军上将。但与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的是,他不仅公开支持共产党,还力促张学良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李杜的老家在辽宁,那里土地肥沃、民风独特,百姓安居乐业。可就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展开了蓄谋已久的侵略。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者轻易占领了辽宁省。

当时,吉林省的军署参谋长熙洽为保命不惜出卖国土,公然向日本投降,使得日军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轻松得到了长春。不仅如此,熙洽还通知吉林省所属各县部队必须服从“新政府”节制。

当时在依兰担任镇守使兼第二十四旅旅长的李杜,对熙洽的汉奸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他不愿臣服日本人手下,当即宣令:“拒不附道,坚决抗日。”



熙洽得知后对劝降李杜仍不死心,亲自带人携礼品到李杜家中,并威胁如果不投降,激怒日方,李氏全家老小后果不堪设想。但李杜抗日心意坚决,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

熙洽见劝降李杜不成,便追随日军进犯哈尔滨地区,哈尔滨保卫战就此开始。

然而,由于势单力薄,就算李杜一腔热血,也无法与庞大的日军抗衡。血战之后,李杜只好率部退守宾州、方正,然后返回依兰。



虽然战败,但李杜的抗日决心依旧没有动摇,他发誓要以余生致力于抗日救国事业。

此后,李杜冷静分析了战败的原因,号召将士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重新组织和发展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武装根据地。

周恩来也得知了李杜举起抗日的壮举,他立马派出参加过北伐、留苏归来的共产党员周保中与李杜取得联系。之前李杜从未接触过共产党,但经过与周保中的交往,他发现只有共产党是真心救国,蒋介石只会一味隐忍,生生断送了东北三省的大好土地。



1932年,李杜领导的抗日联军遭到日军“围剿”,李杜、周保中奋力反抗,但终因力量单薄,后继无援而告退。无奈之下,李杜只好与周保中分道扬镳,周保中被编入杨靖宇、赵尚志领导的抗日部队,他自己则退到苏联养兵蓄锐。

1933年,李杜返回祖国,刚回国他就找到蒋介石,请求政府拨款援助留在东北坚持抗日的义勇军。可是,蒋介石依旧坚持不抵抗政策,李杜只好败兴而归。

灰心之际,李杜想起了张学良,希望他帮助东北抗联。迫于蒋介石的压力,张学良没能出手帮忙,但李杜的到来却让他的内心涌起了波澜,为日后“逼蒋抗日”奠定了基础。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其间,李杜很想回到东北继续领导部队抗日,但一方面遭到了日本的阻止,一方面还遭到了国民党的出卖,以致他几次都没能回去。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欲回东北抢占胜利果实,不断发表反苏、反共声明,还威胁李杜若不发表就撤职。时年65岁的李杜拒绝发表声明,并提出了辞职。

蒋介石不肯放李杜离开,在1946年授予其陆军上将军衔,但这根本动摇不了李杜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



李杜对抗日事业功不可没,解放后他被推为全国政协委员,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但在1951年的时候,李杜却因为国民党陆军上将的身份被捕,还判了死刑,幸亏邓小平及时发现,才阻止了一场悲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