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由美术史家巫鸿教授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系列丛书首次面世。巫鸿教授指出,“材质”不仅是艺术品的物质基础,也是艺术内涵和精神表达的重要媒介。该系列丛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中各种材质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技术演变以及感官体验等多个维度,旨在揭示材质在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与深远价值。

“中国材质艺术”系列丛书不仅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公众理解和欣赏中国艺术提供了新的途径,现已出版《艺术与物性》《礼仪与奉献》两种,启发人们超越表面的图像和形式,深入探索艺术品背后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希望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能够把目光和心思放在构成艺术品与其他作品的真实材料上,通过发掘它们的属性和应用,讲述它们所隐含的有关中国文化和艺术创造的真实故事。在这个意义上,本系列推出的“材质”概念,对美术史研究的意义可说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

——巫鸿

继续前两辑的惯例,第三辑《材料与谱系》也涵盖了从古到今的广阔幅度,一方面不断增加讨论的材料种类,一方面引入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本书内容包括对中国玉文化沿革的探索、对中国“青铜时代”实质意义的思考、墨的制作和鉴赏、宣石在紫禁城中的使用,以及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使用火药媒材制作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本辑作者


巫鸿

Wu Hung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

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邓淑苹

Teng, Shu-ping

台北故宫博物院荣休研究员


钱存训

Tsien Tsuen-hsuin

汉学家

中国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学学者


许彤

Xu Tong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瑞秋·黎万科

Rachel Rivenc

洛杉矶盖蒂研究院保护与修复部主任


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盛宴

巫鸿

根据通行的“技术演进三期说”,青铜的功能在于推进生产力。然而我们的讨论显示,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延续了以往礼仪玉器和陶器的传统,实际上“浪费”和“吸收”了生产力。而正因为这些人造的器物能够如此“浪费”和“吸收”生产力,它们才得以成为权力的象征。


亚醜钺,青铜,商晚期(约前1600年—前1046年)

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

1964年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青铜方盉,商晚期,总高71.2厘米

传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冈1001号墓

东京根津美术馆藏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青铜,战国

高31.6厘米,口径10.9厘米,腹颈21.5厘米,重3.54千克

故宫博物院藏

邓淑苹

古人认为会发光泽的“玉”不同于一般的石头,是蕴含“精气”的“神物”,具沟通人神的功能。所以美玉是当时统治阶级垄断的稀有物质。从玉料的认识、采集,发展到玉矿的发现、开采,是先民长期经验累积的成果。


商晚期,玉卷龙,高7厘米

妇好墓出土


东汉早中期,四灵纹璧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清中期,花叶纹玉香炉,高12.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玉2060)

钱存训

中国墨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其起源或可追溯至三千年以前。在中国文明的贡献上,墨与纸张及印刷可称鼎足而三。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极为显著,它不仅用于书写,且兼具艺术品质及学术上的地位,向为文人学士所乐道。


侯马盟书,春秋晚期,长7.8厘米

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龙德御墨,清乾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古斋制“御苑图墨”(部分),清嘉庆

共六十四件(编号30.76.216—30.76.279)

美国纽约大都艺术博物馆藏

许彤

中国的赏石种类丰富,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审美和流行。其中以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等最为有名。在这些大名鼎鼎的赏石之外,还有许多地方赏石相对晚近、低调,这其中有一种名为宣石。和太湖石等名石相比,宣石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但也曾流行一时,并进入宫廷受到乾隆皇帝的偏爱。


宁寿宫花园中的宣石陈设


乾隆皇帝“香雪”匾额


(清)佚名,《弘历古装行乐图》轴

绢本设色,103厘米×96.5厘米

蔡国强的艺术如此广泛而丰富,他在装置艺术、瞬间和参与性项目,以及草图和绘画中自由出入,但尤其以火药为艺术媒材著名。在使用火药的三十年中,这爆炸性的材料定义了他的艺术。它不可完全预测的特性,决定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


蔡国强,《⽩声》爆破瞬间,长岛

2016年4月8日,蔡文悠摄


显微镜观测画布上的蓝色火药,Andrzej Liguz摄

图片由盖蒂文物保护研究院提供

© J. Paul Getty Trust


蔡国强以燃烧的线香创作

《为“空中花城”所作彩色火药草图》

2018年7月,罗桑摄

触摸历史肌理

诉说艺术故事

发现美的历程






相关荐读


《材料与谱系》

巫鸿 编著

邓淑苹 钱存训 许彤 瑞秋·黎万科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中国艺术材质的丰富宝库,带我们领略中国艺术材质的历史演变,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

“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材质”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材料”,也意味着不同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这个概念因此包含和联结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一方面引导我们探究艺术创作中对不同材料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方式,同时也促使我们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因循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加自觉地思考艺术创造与物质文化及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中国美术中的诸多品种和特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性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由于任何艺术品都由具体材料制成,“材质”这一观念超越了时代和地区的限制,本丛书因此也有意在每辑中囊括有关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艺术的文章,通过对材料和材质的共同关注把中国艺术史中的不同时段联结在一起。

丨作者简介丨

巫鸿,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空间”的美术史》《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等。

邓淑苹,台北故宫博物院荣休研究员。近年为探索中国玉礼制的发展,分析史前中国因生态差异,发展出华西“天体崇拜”与华东“神祖灵崇拜”的对峙局面;又经三代时华西、华东的相互融合,战国时形成了对后世曾具影响的“六器”制度。近作包括《曙光中的天人对话——中国玉礼制的史前探源》《牙璋探索——大汶口文化至二里头期》《龙山时期“神祖灵纹玉器”研究》等,发表于重要博物馆的编著以及学术期刊。

钱存训(1910—2015),著名汉学家,中国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学学者。曾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先后用中、英文发表专著、论文等一百七四余种,范围涉及图书馆学、目录学、书籍史、印刷史、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传记等。主要著作有《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等。

许彤,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卷轴画,尤关注清代宫廷绘画。著作有《胜景纪游: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曾于《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瑞秋·黎万科,洛杉矶盖蒂研究院保护与修复部主任。此前在盖蒂保护研究院的“现当代艺术计划”中负责相关研究、宣传和培训。发起并主持盖蒂对蔡国强艺术方法和媒材的四年研究项目,其成果《艺术家的媒材:蔡国强》由盖蒂出版。亦担任了盖蒂相关研究成果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媒材的远行”的策展人。

转编自【上海书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