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各方核心安全关切的平衡点,才是解决俄乌冲突的真正着眼点。
这是2月18日拍摄的沙特首都利雅得美俄官员会谈现场 图/新华社
文| 徐立凡
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俄乌冲突,转眼已经三周年。
这场冷战结束后欧洲最大规模的地缘乱局,不仅导致乌克兰东部、黑海、俄罗斯库尔斯克州战火蔓延,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舆论等多条战线演绎了一场大范围的全域博弈。
2022年2月底至3月初俄乌冲突爆发不久时,俄乌双方曾在土耳其和白俄罗斯举行和平谈判。那是过去三年俄乌冲突唯一出现过的和平契机。但随着冲突升级和战线延长,这种契机再未出现。
然而,今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出现了戏剧性转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接踵而至:2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结束乌克兰冲突等问题进行通话。2月18日,美俄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谈,重新恢复了外交接触。
与此同时,美国对乌克兰施加了空前压力,要求签署美乌矿产协议,乌克兰举行大选。这种变化让自本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以来深感被边缘化的欧洲恐慌不安,不得不加快行动应对变局。
瞬息万变的形势似乎预示,在俄乌冲突走向第四个年头之时,有了终结可能。一些俄乌停火的时间点也被提了出来:包括特朗普团队提出的4月20日、乌克兰战时状态的截止日5月9日,以及今年10月乌克兰可能举行的大选以后。
俄乌冲突的和平曙光真的到来了吗?在此过程中,可能还有哪些变数?
有消息人士称,白宫高层对泽连斯基存在普遍的反对情绪 资料图
两重新博弈正同时到来
尽管目前的种种信息显示,俄乌冲突确实出现了新的演变态势,但两重新博弈也同时而来。
在美乌之间,不论特朗普近期对泽连斯基的批评和威胁是否是一种谈判策略,美国对乌克兰的真实开价都是乌克兰无法接受的。
美国的开价是“以土地换和平”和“以资源换和平”。特朗普已表示,乌克兰“不太可能通过谈判收回很多领土”。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也表示,乌克兰想恢复2014年前的领土边界“不切实际”,而且乌克兰加入北约不是终战方案的可行选项。
此外,美国还希望收回过去三年对乌援助的成本。2月22日,特朗普在美国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发表演讲时称,将从乌克兰获得“任何我们能得到的东西”。
据报道,美国拟议的美乌矿产协议,要求美乌设立重建投资基金,投资基金将获得乌克兰矿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收入的50%,用于对乌克兰的再投资,而美国将保持100%的经济利益。
虽然在美国施加的巨大压力下,乌克兰不得不派出工作组与美方商谈矿产协议,但乌方显然不会认识不到这种协议的屈辱性。
而在美欧之间,对于特朗普抛开欧洲重启与俄罗斯的外交对话,欧洲的反应是遭到了美国的“背弃”,坐到了“小孩桌”上。
为此,欧盟日前决定继续对乌克兰实施援助,并对俄罗斯实施第16轮制裁,英国也决定对俄罗斯实施最严厉制裁。英国与瑞典还提议在乌克兰部署维和部队。
这是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与以法、德为代表的“老欧洲”出现战略分歧以来,美欧之间第一次各行其是。这种新的战略分歧,有可能导致美欧因俄乌冲突而一度稳固的“价值观同盟”体系趋于瓦解。
过去三年,俄乌冲突总体体现为乌克兰加西方世界与俄罗斯的博弈,而如今美乌、美欧博弈也卷了进来,由此势必引发新的变数出现。
美国总统特朗普 图/路透社
“美式终战”带不来真和平
同时也要看到,在推动俄乌停火一事上,尽管特朗普政府效率不可谓不高、进展不可谓不快,但其政策的出发点仍然是“美国优先”、地缘政治“可交易”。
特朗普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开支占GDP之比大幅提高到5%,同时下令美国在未来5年逐年削减8%的军费开支,是其认为美国不应承担与大国博弈和美国战略重心无关的安全义务。
在俄乌冲突三年里,美国为乌提供了总值约1000亿美元的各项援助,但现在要求乌方用矿产资源和战后重建收益偿还,同样体现的是“美国优先”思维。
事实上,为了让欧洲和乌克兰接受“美国版本”,在过去一个多月里,美国一直在对欧乌实施“耐受力测试”。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本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嘲讽欧洲 “基本价值观”,踢开欧洲解决俄乌冲突问题,就是从言行两方面对欧洲施压。
特朗普多次抨击泽连斯基,推翻过去三年美欧为泽连斯基树立的形象,强压乌克兰接受美方条件,是同样的操作策略。
客观地说,鉴于欧洲长期以来形成的“美国安全依赖症”,以及俄乌冲突三年以来乌克兰对美国军援的强烈需求,美国确有一定几率依靠其强大实力,迫使欧洲与乌克兰接受美国“终战版本”,在某个时间段推动俄乌实现一定程度的停火。
但是,“美国优先”毕竟不是“和平优先”,美国“终战版本”也带不来真和平。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美国的“终战版本”显然不符合乌克兰追求的利益,也不符合欧洲设定的目标。而俄罗斯传统上就主张在俄罗斯与西方世界之间设立缓冲区,即使俄乌实现了临时停火,乌克兰也未必是俄放心的缓冲区。
可以断言,即使有了停火,地缘政治也不过是回到了2014年明斯克协议时的状态。而事实已经证明,明斯克协议并没有阻止8年后的冲突升级。
因此,很难断言俄乌冲突出现的新变化将带来和平曙光。
仍需寻找各方关切平衡点
要让俄乌实现真正停火并签署和平协议,就必须回到关注冲突各方的安全关切等根本问题上。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其安全关切在于北约东扩造成的不安全感。自1999年北约第一次东扩至今,北约已先后六次东扩,向东推进了1000多公里,成员国从16个扩容到了31个。
这种打着防御旗号的扩张,与俄罗斯的安全理念形成了尖锐对立,导致其逐渐放弃了与西方和解的幻想,并在2007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第一次发出了警告。
而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的表现进一步引发了俄罗斯的不安。北约成员国不仅提供军事和情报支持,在能源、金融领域与俄罗斯断绝关系,甚至发展到否定苏联在“二战”时抗击法西斯的作用。
对欧洲来说,不可否认,其安全关切并非完全出于自身的安全考量,还夹杂了借助美欧跨大西洋体系维护国际秩序话语权,维持欧洲惯性优越感的考量。
把俄乌冲突比喻为17世纪捍卫欧洲文明的维也纳战役,就是此类表现。一些欧洲国家在域外地区跟随美国亦步亦趋,也是如此。
但俄乌冲突三周年之际的新变化表明,在特朗普的地缘政治思维中,欧洲已不在大国名单中,甚至已被视为美国的战略负担。
现在,从本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以来就充满挫败感的欧洲确有必要想一想,只靠跨大西洋体系及渲染欧洲优越论,还能不能解决其安全关切。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寻找各方核心安全关切的平衡点才是解决俄乌冲突的真正着眼点。在寻找这个平衡点的过程中,还会生产新的博弈和新的矛盾。这本就是解决国际冲突的常态。
消弭新旧博弈和新旧矛盾,不能靠单方面推进,而需要各方都参与到重构均衡、互信、可靠的安全格局的进程中来。建设这个进程的核心原则,只能是国际法基本原则。
俄乌冲突已历三年,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各方重新回到这个基准上来,为和平曙光的真正到来铺路。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