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孩子考公,父母们一般只听说过国考和省考,每逢省考,很多孩子会跨省参加考试,四处奔波,但估计少有人知晓被单独列出的京考。当地的编制考试作为直辖市专属的公务员选拔机制,其被单独列出是有一定原因的,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的考查,都突出本地特色,与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有很大关联。
而且,京考对户籍和身份有明确要求,大量岗位仅限本市户籍或应届毕业生报考,不过,若来自境外且为高校优秀生源,也可破格参加考试。
只恨不是本地考生!京考考官“口音太重”,多位学子连题都听不懂
说起北京当地的高校,大家都颇为熟悉,并且会随之联想到当地的历史以及当地人的口音。记得小时候,不少同学喜欢模仿当地口音,可长大后才发觉那是一个难以企及的世界。
有时候,户籍的确将一些考生阻挡在外,除非极其优秀,能考入北京当地的一流学校,日后才有机会直接在当地发展并落户。今年的京考让一些外地同学再次对本地考生心生羡慕。
此前他们想方设法努力提高分数,只为避免被淘汰,怎料被淘汰的原因并非能力欠缺,仅仅是因为听不懂当地口音。据说面试时,考官口音较重,l 发音尤为明显,致使有考生将第一题“观鸟经济”听成了“官僚经济”。
起初没听懂,考官重复一遍后依旧没明白,直到第二题时才反应过来,考官问的就是材料里的内容,于是瞬间心灰意冷,起身时还碰倒了桌上的水,不出所料地出现了意外。该考生感叹自己白费力气,进面分超对手 11 分,却因口音问题导致整道题答偏,也难怪自己答题时,考官都低着头,毫无反应。
评论区里同 IP 的同学也有类似遭遇,有个考生把“早教机”听成了“早叫鸡”,那位考官反倒郁闷了,是不是没有考虑到考题的普遍适用性呢?有些农村学生能上学已属不易,哪里知晓什么早教机,还以为是农村的走地鸡叫人起床读书呢。
但凡外地考生,遇到这种情况的概率往往会增加,比如有位同学参加青岛的人才引进,也是没有纸质题目,全靠考官读题,他把“躺平型领导”听成了“调皮型”,绞尽脑汁作答,最终还是跑题。
难怪有些地区“不允许考官读题”,其实是为了保护考生
考生参加四川的考试,发现有纸质题目且考官不读题,现在想来,怕是没几个年纪大的考官能真正说标准普通话,或许是担心误导考生。而吉林省一直是考官读题,这大概是因为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读起来自然流畅。
有人说面对这种情况,考生不应无动于衷,如果不是考生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考虑投诉,至少应找个普通话考试过关的人来读题。难道考官只想让自己同乡的学生上岸吗?
但据说其实是有纸质材料准备的,只是当时情况紧急,加上考生紧张,就没考虑那么多。说白了,如果这样反思,还是有些考生自己准备不充分,不太了解材料结构化的出题形式。所以说,考场上确实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
这并不是说外地考生没有优势参加京考。与其他编制考试相比,京考当地的竞争相对温和,整体录取比例能维持在10:1,远高于国考水平。而且考生普遍反映分数较高。
加上福利待遇优越,住房补贴、公积金、薪资等综合收入居全国前列,还优先解决户口问题,补录机会也特别多,笔试、面试后均有补录环节,特别是远郊岗位,因名额空余,有大量考生能获得机会。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