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今天是2025年2月23日,俄乌战争已经持续1096天。

昨日乌军的最新战况:乌总参公布的昨日战果:累计歼敌867180人,昨日新增1180人,歼灭俄军7辆坦克、12步兵战车、54门火炮、117架无人机、0枚巡航导弹、91辆军和油罐车。



1、乌克兰战局的解剖。

在顿涅茨克平原的硝烟中,一场改写现代战争规则的深度变革正在发生。乌克兰不仅在与俄罗斯进行着钢铁碰撞的军事对抗,更在军工体系、战略思维和国际博弈层面展开着史诗级的转型实验。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已然演变为检验欧洲战略自主能力的终极考场。



欧洲军备革命的破局时刻

当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布鲁塞尔签署《凤凰复兴计划》时,价值200亿欧元的军备清单不仅包含常规弹药补给,更暗藏改变战场规则的尖端科技。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智能炮弹”已实现60公里射程内的厘米级定位精度,配合乌克兰前线部署的“天眼”卫星系统,形成覆盖整个接触线的精确打击网络。

法国泰雷兹集团秘密交付的电磁干扰装置,在扎波罗热战线成功瘫痪俄军三个S-400防空阵地,这项技术突破被北约内部称为“电子斩首行动”。

英国BAE系统公司的工程师团队正在第聂伯罗建立无人机蜂群控制中心,其研发的“凤凰-3”型自杀式无人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在72小时内切换反装甲、电子战或侦察模式。

这种灵活的生产体系使乌克兰无人机月产量突破5000架,较战前激增1200%。欧盟军事委员会最新评估显示,欧洲军工复合体已实现炮弹产能的几何级增长——从2022年的30万发/年跃升至2024年的280万发,这种被称为“战争经济学”的产能爆发,正在重塑传统国防工业的运作逻辑。



战略自主的生死考验

美国长达六个月的援助真空期(2023.10-2024.4),意外成为检验欧洲战略能力的压力测试。乌克兰战场并没有发生灾难,乌克兰军队也没有崩溃。

乌克兰总参谋部实施的“弹簧刀战略”展现惊人韧性:利用捷克Excalibur Army提供的T-72M4CZ坦克底盘,结合本土开发的数字化火控系统,打造出成本仅为西方主战坦克1/3的“哥萨克骑士”混改型号。这种创造性改装使乌军在巴赫穆特战役中实现装甲部队战损比的历史性逆转。

更值得关注的是波兰主导的“维京供应链”——通过保加利亚的弹药代工、塞尔维亚的稀土走私和马来西亚的芯片中转,构建起横跨三大洲的灰色军备网络。这条地下动脉每月输送的155mm炮弹相当于两个美军重装师的基数,其运作模式被《简氏防务周刊》称作“21世纪的战争黑市”。



德意志十字路口的抉择

2025年2月的德国大选正在成为欧洲地缘政治的风暴眼。基民盟候选人默茨提出的“钢铁穹顶计划”包含颠覆性主张:在勃兰登堡州建立欧洲首个“战争云”数据中心,实现爱沙尼亚的AI目标识别系统、瑞典的战场大数据分析和乌克兰的作战经验库的实时融合。这种数字化防务共同体的构想,正在动摇北约传统的指挥体系架构。

而极右翼选择党与自民党可能形成的“黑黄联盟”,则威胁着既有的对乌援助框架。该阵营主张将德国对乌军援预算转投“莱茵河防御计划”,包括在东部边境部署激光反导系统和智能雷区。慕尼黑安全会议的秘密文件显示,若该派系执政,德国承担的32%欧盟援乌份额可能被削减至18%,这将导致整个欧洲防务体系的重心东移。

战争形态的基因突变

乌克兰战场正成为新军事革命的试验场:

AI指挥官的崛起:哈尔科夫前线部署的“阿瑞斯”智能指挥系统,能同时处理237个作战单元的实时数据,其决策速度比人类指挥部快17倍。

3D打印战场:马里乌波尔的地下兵工厂已实现火炮身管、无人机框架的战场即时打印,维修效率提升400%。

电磁幽灵战争:乌克兰技术人员改造的民用GPS干扰器,在赫尔松地区制造出直径80公里的“电子迷雾区”,导致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命中率下降62%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揭示:乌军的自主创新能力每提升1个百分点,其战略持久性就增强2.3个百分点。这种非线性增长规律,正在颠覆传统战争的成本收益计算公式。

和平范式的重构挑战

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基辅签署《安全保证协定》时,这份包含12项军事合作条款和7项技术共享协议的文件,实质上构建了新型主权让渡模式。乌克兰将获得欧盟联合军备研发体系的准成员资格,代价是开放15个关键军工设施的国际监管。这种“带枷锁的现代化”道路,正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引发激烈辩论。

日内瓦安全研究中心的兵棋推演显示:若欧洲维持现有援乌力度,到2026年乌克兰将形成“三位一体”国防能力——北约标准的指挥体系、本土化的生产链条、全球化的补给网络。这种混合型防御生态的成熟,可能催生21世纪首个“非国家军事同盟”实体。

在破碎中重生

这场持续1095天的战争,已锻造出全新的地缘政治合金。乌克兰用4000次工厂爆炸、1200万吨钢铁消耗和270万次电子对抗,书写着弱小国家战略转型的残酷教案。正如前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慕尼黑安全峰会所言:“基辅的硝烟不仅燃烧着斯拉夫土地,更熔铸着欧洲安全架构的钢骨。”当第聂伯河畔的军工厂夜以继日地轰鸣,历史正在见证一个民族在战火中完成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悲壮史诗。这种在毁灭中涅槃的现代化路径,或许正是黑格尔“世界历史民族”命题在21世纪最震撼的注脚。

2、关于以哈局势。

特朗普逼迫约旦、沙特接纳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否则就制裁加取消援助,遭到拒绝后,现在改口了,强调只是建议,不是强迫。

至于特朗普将加沙巴勒斯坦人全部迁移出去,将加沙开发房地产,建设中东“加勒比”,遭以色列质疑可操作性,现在也没有任何进展。

特朗普此前威胁称,哈马斯不立即释放所有人质,就会遭遇灭顶之灾,加沙将陷入地狱,现在也没下文了,哈马斯还扣押63名人质。

哈马斯高层19日声明,将在停火协议第二阶段一次性释放全部剩余人质,以此展现推动可持续休战的诚意,具体人数未披露。此前第一阶段协议中,哈马斯计划20日交还4具人质遗体(含被俘时仅9个月大的最年幼人质Kfir Bibas及其家人),22日释放6名活体人质。目前仍有58名人质在哈马斯手上,以方相信其中34人已死亡。

以色列回应,以方确认收到20日遗体移交名单,包含80多岁男性、Shiri Bibas及其两名幼子。遗体将由红十字会转交以军,法医需48小时鉴定身份,后续将举行悼念仪式。

总理内塔尼亚胡称移交日为"全国心碎之日",强调将杜绝类似事件,并指派战略事务部长德尔默主导第二阶段谈判。

第一阶段,以方释放巴勒斯坦未成年及女性囚犯交换人质,协议持续6周至下月初。目前仍有58名人质在押(以方认为34人已死亡),22日将完成最后6人移交。

第二阶段,卡塔尔证实相关谈判尚未正式启动,各方仍在磋商具体条件。

3、不应误判俄美和谈。

首先,我们不应简单地认为美国拉拢俄是为了对抗中国。在美俄两国的战略考量中,中国并非他们眼中的主要威胁。如果中国真的足够强大,美俄两国或许会主动寻求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反之,如果中国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美俄两国也无需对中国感到恐惧。

实际上,美俄两国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各自的内部事务。俄对乌克兰的军事入侵,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其国内矛盾。俄想当然的将乌克兰视为自己的内政问题,如果乌克兰成功抵抗,俄可能会面临分裂。

因此,俄将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视为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并坚决反对北约向乌克兰派遣军队。尽管北约在口头上态度强硬,但在三年的冲突中,北约并未公开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美国更是明确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军队。

同样,川普的主要目标也是解决国内的矛盾。美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在于:是继续走资本国际化的道路,还是转向“美国优先”的政策。如果选择后者,美国可能需要走向民粹主义,这其中包括了白人至上的倾向。

因此,美国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是大概率时间。相比于乌克兰的矿产,俄罗斯对美国的利益更大,美乌的共同利益太少了。

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也不是美俄,首先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的问题。

文章的最后,是一个好消息。

乌空军F-16战机终于现身在某前线地区。





这些被拍摄到的视频表明,现在乌空军逐步将F-16投入到前线,要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听到F-16狂虐俄战机的消息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