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稿:桃金娘(自然之友轮值传播官)

受访者:王萃(玲珑计划二期伙伴)

编辑:阳春、大蒙子

供图由受访者提供

儿童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最小,但是气候变化带给他们的影响却是最大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 芮心月

此刻,全球变暖的趋势,正深切影响着孩子。

2024年的入夏时间提前,比常年日期偏早了13天。不易察觉的宏观气候变化,在北京启明国风幼儿园的操场上悄悄留下了印记。

这所幼儿园虽拥有望京区域最大的操场,能容纳500个孩子同时活动。但入夏之后,烈阳炙烤,孩子们就只能“猫”在教室,操场空空荡荡。

运动对婴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园老师王萃发现,过去几年,持续的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入园的孩子们运动量减少,体测达标率也跟着下降。

在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孩子们正因极端气候受伤。真实情况其实比王萃观察到的更为严峻。202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卡塔尔代表安东尼·麦克唐纳曾警告,当代儿童约80%的疾病与气候变化有关。

然而地球的危机,一群六岁的孩子又能做些什么呢?2022年,当王萃开始参与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当投身于环境教育时,她没有想到,胆小的自己,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爆发巨大的能量。


王萃

启明国风幼儿园创意坊美术教师

玲珑计划二期伙伴

01

从前,我是个走路会溜边儿的人

第一次参加玲珑计划的路演回来,王萃被巨大的挫败感压垮,一个人哭了很久。

不安,是王萃的常态。她这样形容自己,“我是个走路习惯溜边儿的人。”在成为幼儿园老师之前,她从事的职业是高定设计。艺术的世界诗意明亮,草木鱼虫处处有情。而在社会的舞台上,她习惯于游离于边缘,做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

启明国风幼儿园,给了王萃难得的归属感。这所学校以培养未来公民为己任,关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虽然王萃在此之前,并不会特意关注这类知识,但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勤俭,避免浪费的观念早在心里扎根。面试结束,她问园长,自己刚刚在路边看见了一块废弃画板,能不能捡回来。“捡呀,咱们手拉着手一块儿去捡!”园长的话让王萃彻底放松。回去时雾霾很大,但王萃的心是雀跃的,“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心安的地方。”


2023年,幼儿园小朋友在创作环保宣传海报

在幼儿园里,王萃参加过很多生态环境项目。无论什么项目,她总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2022年,园长看到了她身上的责任心,推荐她参加自然之友的玲珑计划。王萃本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利,但玲珑计划发起人刘金梅老师的一个问题就噎得她张口结舌。“这个项目你在哪里呢?

以往,王萃参加的项目都是以幼儿园集体为单位,然而玲珑计划和这些项目不同,旨在鼓励和支持以个体为单位的行动,即探讨一个人可以为保护自然做些什么


2023年,王萃指导孩子创作气候变化环保故事动画片

和王萃同期报名玲珑计划的伙伴中不乏科学研究者、气候问题行动者,大都是在这一问题领域拥有丰富知识储备的人,相比之下王萃显得相形见绌,她觉得自己辜负了园长的期待,沮丧了很久。然而金梅老师和曾任玲珑计划导师的喜鹊婆婆却打来了电话,鼓励她再试试看。她们和园长一样看到了王萃身上藏着的一股“劲儿”。“金梅老师劝我,尝试思考以个体的方式行动,从幕后走到台前,这样即便以后我离开了幼儿园的土壤,依然还能够在其他地方开花结果,让更多的人关注自然,关心环境。”王萃说。


2023年,王萃和玲珑计划小伙伴共同制作的气候变化知识动画片

这番话点亮了王萃,让她看到了玲珑计划的意义所在。“我突然明白了,原来玲珑计划是这样的一个团体,它希望鼓励任何一个有想法的,哪怕是力量并不那么强大的人,也能勇敢站出来为自己发声,为自然发声。”

她苦思冥想,如何才能将美育与环境教育结合在一起——“这应该是一个关于美的项目。”

没有头绪时,五洲唱响乐团的乐曲启发了她。来自世界各地的乐者相聚在一起,语言虽然不同,音乐却能传递心声。王萃想到,如果能够用幼儿都能理解的音乐、绘画和故事,去传播气候教育知识,那么再枯燥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也会被成年人理解和接受。这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社会在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音画自然——气候翻译官”计划的萌生,就这样倏忽闪入她的脑海。而因为这个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和60名孩子都将经历一次新的萌发。


2022年,王萃为“音画自然”项目设计的logo


2023年,王萃任教班级主题展板上留下的过程记录

02

大家像是一群武林侠客

对成人来说,气候变化四个字不难理解,但3-6岁的孩子,或许只能理解“变化”这个词,至于“气候”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会“变化”,依然是孩子们心中有些深奥难以理解的话题。

“我虽然非常热爱自然,也一直在做与自然有关的活动,但实际上气候变化同样是我的知识盲区,我并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因此认知也难以上升到新的高度。”虽然项目的名字和目标确定了,可究竟如何落地,王萃心里也没底。


2023年,王萃利用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绘本创作

好在玲珑计划已经为她铺垫好了道路,她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学习。每个周末,她都会通过线上会议参加各种课程的密集训练。玲珑导师中有人是科学工作者,擅长数据分析和调研;有人在人文社科方面积淀深厚,能够就社会现象展开讨论;有人分享该如何撰写科学报告记录,有人传授路演实战的技巧。

“我说过,以前我是个走路会溜边的人。如果是和其他人说话,我会有些社恐,但是现在我面对大家,已经可以流畅表达自己,这也是我在课堂上大量脱稿式发言训练出来的。我觉得这种训练非常重要,我们既然作为气候变化的传播使者,当然需要通过演讲感染更多的人。”


学习的过程,也是王萃逐步理清思路的过程。“音画自然”项目,70%的知识和灵感来自于玲珑计划的课堂。

“比如说,有一节课我印象很深,叫做“公共叙事”。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需要讲述自己跟自然结缘的生命故事。有位伙伴的故事非常触动我:“我觉得童年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自然的感知,而生命的本能来自于五感。”我在梳理自己故事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信心,也想到了可以将我在这里学到的技能,转化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因此我在项目中增加了纸戏剧模块,希望能够锻炼孩子们看图说话的表达能力。”


2023年,孩子们在净园活动中将捡拾的垃圾精准分类投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社群的交流中,王萃感觉到相互支持的力量。习惯躲在幕后的她,竟也会产生一种仗剑走江湖的英雄气。五湖四海的同道中人,相互吸引,链接彼此,走到一起,形成了更具有凝聚力的团体。

“课堂上大家的发言和交流,有些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可是他们的经验方法,被我吸收汲取,这才逐步丰富了音画自然的项目内容。”王萃回忆到。

03

孩子们的感知比大人更敏锐

从播种、浇灌,到开花、结果,教育是一次漫长的耕耘。幼儿环境教育同样如此,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少有幼儿园愿意为此投入时间精力。

启明国风幼儿园是例外,从3岁入园开始,孩子们便会开始分阶段接触环境教育。比如老师会通过“要把饭吃光光”“水龙头要拧成面条条”等话语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和水资源,以及吃完果皮要将果皮做成酵素,投放到堆肥箱。

王萃将之形容为“磨耳朵”的训练,等孩子们再大一些,就会在课程中嵌入一些环保知识。比如说公交车“放屁”会惹出什么祸,地球如果被大家“吃掉”了该怎么办……通过孩子们都能懂的语言,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


2023年,吴悠小朋友创作的绘本故事《地球想吃冰激凌》

当孩子们到了大班阶段,养成探究和思考的习惯。也会迎来语言表达的集中爆发。因此王萃将“音画自然”项目落在了两个大班中。除了日常教学任务之外,她和两名骨干老师,每到吃饭时间,便会聚在一起,讨论项目的内容形式。

绘本是教学的基石,在玲珑计划培训阶段,王萃每天都会抽出大量时间筛选绘本。当时,她筛选出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原来世界这么美妙》,里面谈到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冰川融化、极端天气等等现象。她根据这本书,标注出可以给孩子们拆出来的气候教育知识点,进而筛选出其他教学绘本,从而能够让幼儿也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2023年,环保音乐剧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商讨儿童剧剧本细节

“比如说全球变暖,我选了一个绘本叫《企鹅之书》,这本书我也推荐给了许多玲珑伙伴;砍伐森林的,我选了《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还有海洋污染,我选了包括《100岁的鱼》在内的几本书。”

有趣的是,“自然音画”项目,并非是由王萃和骨干老师们决定的单向教学,而是在课堂讨论中,孩子们共同生发出的内容创意


2023年,王池旭老师和孩子们商讨音乐剧服装和道具的制作

《100岁的鱼》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绘本,孩子们读到这个故事时,小脑袋便会扎在一起,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有的说,我喜欢这个鱼,因为它撅着嘴;有的说,我喜欢那个鱼,因为它嘴巴闭着的;有个孩子忍不住畅想:“如果我是这条鱼的话,我会……”随口的一句话,很快被骨干老师决定了,环保音乐剧《海洋奇缘》的创意也由此诞生。


2023年,幼儿在创作环保宣传海报

经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海洋奇缘》在幼儿园内进行了三场展演,全园420名教师幼儿观看了首演。从剧本、表演、服装、海报到主题音乐,这部环保音乐剧的每一个环节都由孩子们自己设计创造,每一次排练都能生发出新的创意和惊喜。


2023年,师生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音乐剧的道具

舞台演出的服装,由孩子们和家长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完成。有个孩子用家里的呼啦圈和防撞泡泡膜设计出了贝壳的外形,通过绑带固定在肩上,当孩子扇动着两个呼啦圈,一开一合时,就像贝壳在呼吸。展演当天的角色海报,也是孩子们自己绘制。王萃看到,有个孩子画了个张开的贝壳,里面含着的不是璀璨的珍珠,而是沉重的垃圾。

教育虽无声,但有形。看到孩子们能共情其他生命的痛苦,那一瞬间,王萃被孩子们的纯净深深触动,几乎又要落泪。“音画自然源于孩子,源于每个人出生时的天性,自然赋予了我们性灵,我们也自然应该做一些什么,去为它发声。”


2023年,孩子们在园内宣传即将展演的环保音乐剧《海洋奇缘》

04

飞吧,飞往更远的地方

感动的故事同样也在另一个班级中发生,不同的是,这个班级的孩子更偏爱绘画。王萃因材施教,选择了更能抓住孩子注意力的纸戏剧教学。孩子们绘制自己的气候变化绘本故事,并将其通过纸戏剧的方式表演出来。这样既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又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3年,毕业幼儿李玥宁为将在幼儿园创作的环创绘本《地球想吃冰激凌》用纸戏剧做宣讲

“有个孩子是个军事迷,从小喜欢枪、坦克,他画的故事是一场战争。一个士兵躺在地上,脸变绿了,周围都是浓烟。他说,战争会破坏环境,不要再打仗了。这件事我印象很深,我们会想到战争会有人死亡,但很少会想到它还会和环境关联。孩子的感知有时比大人还要敏锐。”

音乐剧可以通过展现感染社区的观众,而纸戏剧的传播优势在于可以复制,在更多的学校落里地生根


2023年,王萃为幼儿创作的环创绘本《地球想吃冰激凌》用纸戏剧做宣讲

便携的纸戏剧,只用一个红酒箱就能改装完成。王萃讲这些纸戏剧展演给已经毕业的启明环保宣讲师种子队员,激励他们回到学校,也能够将低碳环保、气候变化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


2023年,吴悠小朋友在创作绘本《地球想吃冰激凌》

除了音乐剧和纸戏剧,王萃还在试图扩大社区传播的范围

面对可爱的孩子,大人们总会愿意停下来,观察他们在做些什么,倾听他们的声音,因此王萃和孩子们共同编写了一首环保儿歌《我们是自然的孩子》。大家一边唱着环保儿歌,一边到社区里开展垃圾捡拾净园活动。在身体力行之中,孩子们也更加理解了歌词的含义。歌声和环保行动,也会引发社区居民的关注,不知不觉,播撒了一片环保的种子。


2023年,启明国风幼儿唱着原创环保儿歌开展净园活动,一边行动一边宣传

持续了近一年的“音画自然——气候翻译官”项目,最终在孩子们的不舍中结束。有孩子因为弄脏了印着角色形象图画的T恤而哭泣,有孩子即便下着雨生着病也要坚持去捡垃圾,有孩子缠着爸爸讲环保知识,回到幼儿园奶声奶气地模仿:“我们要使用清洁能源。”

这颗小小的环保种子已然洒下,未来将在孩子们心中成长为怎样的森林呢?我们无法立刻得到回答,但那已经长成的树苗,或许能让我们怀抱希冀。有一个从启明国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因为在幼儿园时期学习环保知识,对自然产生兴趣,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后,就一直从事生态土壤研究。“他虽然不是我的学生,但他给了我对未来的信心。”王萃说。


2023年,已经毕业多年的幼儿回到启明国风幼儿园参加“小小气候翻译官”宣讲活动

经过玲珑计划一年时间的“孕育”,王萃和孩子们都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了。虽然王萃现在依然敏感,还是会在感动时哽咽,红了眼睛,但是见证到自己爆发的能量后,王萃不再易碎,她变得更加坚固了。“我觉得玲珑计划就像一张网,将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编织在了一起。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而每个人也都能聚集在一起,迸发出更为炽热的能量。”


联合发起








特别致谢

感谢能源基金会、北京险峰长天公益基金会、社区伙伴和自然之友月捐人对本项目的支持和对公民气候行动的大力支持




玲珑伙伴行动故事合集(持续更新中)

阅读更多玲珑伙伴行动故事、详细了解玲珑计划,请点击【自然之友】公众号主页#玲珑计划标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