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钱做医美,花大钱做修复。
作者 | 张语格
编辑 | 趣解商业消费组
“等我确定她给我打的是生长因子,一定要起诉维权,叫她赔偿我。”提到前不久做的医美项目,琦诺(化名)愤怒地握紧了拳头。
去年12月,“80后”的琦诺在福州一家私人美容院打了两针名为“液肽小拉皮”的美容针,打完第二针后,琦诺全脸都红肿了起来,一直持续到现在。经过查阅资料和医生咨询后,琦诺怀疑自己可能被注射了“生长因子”。
据“趣解商业”了解,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修复的蛋白质或多肽分子,常在医美术后被外用修复皮肤损伤;但也有不少无良商家将其包装成抗衰美容针,被注射过的人通常会身体会有异常肿胀、发热,变成“馒化脸”。
图源:小红书截图
“馒化脸”也叫面部过度填充综合征,是指脸部看起来像发面馒头一样肿胀;不仅注射生长因子会有“馒化脸”,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常见抗衰针注射不当都会造成馒化。如今,有越来越多像琦诺这样的医美受害者开始寻求修复,也因此带热了“术后医美修复”市场。
01.花小钱医美、花大钱修复
两个月前,琦诺去私人美容院本想打肉毒杆菌,但在美容师的推荐下,鬼使神差打了一款声称能“刺激胶原蛋白再生”的提升针,打完后第二天,琦诺整张脸都肿了起来。
之前琦诺打完玻尿酸也出现过肿胀,没过多久就消下去了,但这次肿胀持续了两个月,身上还长起了湿疹。
“像颗被泡软的皮球”,琦诺这样形容自己的脸。由于无法确定注射物,医生也很难开出具体的治疗手段。琦诺说,自己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出门见人,每天都在怨恨自己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身体健康上掉以轻心。
像琦诺这样被违规注射导致“馒化”“烂脸”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小红书上搜索“馒化修复”,相关的笔记数量已经超过3万篇,其中有不少都是一两年前曾打过玻尿酸、童颜针等塑形医美的用户。
美呗医美平台合伙人、CMO黄向平表示,如今寻求医美修复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前些年过度填充或是违规注射的消费者开始出现馒化或者不适的症状,另一方面也和机构发现用户需求、开始逐步布局相关业务及营销有关。
“去年下半年,小红书上馒化修复相关的帖子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不少是比较擅长做馒化修复的机构与医生针对用户痛点做的案例分享,吸引了很多用户开始关注这类修复项目。”黄向平说道。
图源:小红书截图
事实上,“馒化”是美容针注射最常见的“后遗症”。除了违规使用生长因子这类非注射物,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常见的注射产品也会引起馒化。
美呗医美平台医务专家谢丹表示,引起馒化的原因非常多元,除了药物本身,医生的技术与审美也至关重要,注射剂量、进针打到哪个层次、预判术后恢复期,都会影响到最终效果。
此外,黄向平还提到,以前有些顾客受到社会审美的影响,追求脸上平整不能有皱纹,连续注射很多材料,过度医美也会带来馒化或者其他症状。
“新氧数据颜究院”数据显示,近几年,随着消费者自我意识觉醒和审美自然化的趋势,追求自然效果而关注“馒化修复”的用户呈上升趋势;2024年,在新氧搜索“馒化修复”相关项目的用户中,25~31岁的用户占比44.6%。这一年龄段的群体,恰恰也是医美市场的“中坚力量”。
“趣解商业”注意到,如今不少医美机构都挂出了“馒化修复”的相关项目,价格在百元到上千元之间不等。
图源:新氧截图
这些修复项目里,最常见的是针对玻尿酸馒化的“溶解酶修复”。“大众点评”平台显示,在北京朝阳区某连锁医美机构注射一次溶解酶大约需要915元。不过,注射溶解酶需要“少量多次”才能见效,只打一次或是一次打多支很难溶解干净。有用户表示,之前全脸注射了“嗨体”填充,为了消除肿胀,已经打了8次溶解酶,花费近万元。
除了溶解酶,超声、射频、激光等技术也被用来修复馒化,但价格比溶解酶更贵一些。根据各医美平台显示,北京“超声引导”类的修复项目,价格多在2000元以上。除此之外,“等离子气化”“超声乳化”等针对馒化的修复项目也层出不穷。
图源:大众点评截图
由于体质的迥异和医生操作的不透明,近些年很多医美消费者都掉进了修复的大坑里,导致“花小钱医美,花大钱修复”。
机构合规、医生合规、产品合规,是医美修复的基础。谢丹表示,术后修复是比初次医美更复杂、更谨慎,也更漫长的过程,像琦诺这样属于最棘手的一种。“当修复医生在不知道患者具体注射了何种药物及注射皮肤层次时,医生很难给出具体的修复方案。”
02.巨头盯上“修复赛道”
馒化,只是常见的医美后遗症之一。近两年非手术类注射微整项目的市场份额日益攀升,光子嫩肤、微针等热门医美项目,带来的皮肤屏障受损、敏感、炎症等问题,也推动了术后修复的市场热度。
腾讯发布的《2024年度轻医美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中国非手术医疗美容收入占比超过手术收入,已经成为医美市场的主导力量;皮秒、黄金微针、光子嫩肤等光电类轻医美,预计未来5年的仍能呈现20%~30%的高复合增长率。
轻医美受到偏爱的原因是风险低、副作用小,然而,低风险不意味着零风险。社交平台有不少用户提到,自己做完微针、水光后开始出现“烂脸”。
图源:小红书截图
麦麦(化名)前年做过一次黄金微针后,脸上开始长玫瑰痤疮,两年一直不见好。麦麦也无法确定究竟是自己体质原因,还是给自己打针的医生技术不好。“之前花了大几万元美白、去黄、补水,现在为了修复又花了快两万元,只想赶紧恢复到医美前的皮肤状态。”
谢丹提到,医美项目通常不会导致肌肤敏感,比如光子嫩肤,本身是养护皮肤的项目,但如果医生操作不当,可能就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医美护理不当,再加上前些年“早C晚A”和“刷酸”等刺激性护肤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沦为容易过敏、爆痘的“敏感肌”。欧睿咨询(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敏感肌护肤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15%,远高于整体护肤品市场的增长速度。
图源:罐头图库
医美机构里也越来越常见主打“修复”的项目。新氧平台显示,北京朝阳区两家连锁医美机构中的“抗敏修复”和“抗炎修复”项目价格分别为399元和999元,但销量目前还不多。
而医美产业的上游厂商,很早就对术后修复领域有所布局。
重组胶原蛋白是如今美护领域最热门的成分,有助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其相关产品既可面向B端医疗场景,也可被C端用户用于术后修复。例如华熙生物(688363.SH)、巨子生物(2367.HK)这类横跨B端和C端的医美巨头,如今都在重点开发重组胶原蛋白相关的医美和护肤产品。
去年9月,华熙生物旗下夸迪品牌宣布进入医美术后修护赛道,并推出3个医疗器械新品系列,分别为主打医用透明质酸的“绿十字”与“蓝十字”系列,以及主打医用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红十字”系列。
巨子生物旗下的可复美,最早曾靠销售医用敷料,即“械”字号修复面膜起家。今年2月,可复美首次推出了针对皮肤热损伤修复的护肤品系列,聚焦的是“热玛吉”等会产生热量的医美后期的护理。
图源:罐头图库
很多美妆企业也盯上了术后修复领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化妆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4015亿元,同比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了1.3%的负增长;内卷严重的美妆品牌开始向医美市场寻求增量,械字号面膜、修复类乳液、乳霜成为品牌们入局的首选。
上海家化(600315.SH)旗下的玉泽、曼秀雷敦去年都推出了医用修复贴等相关产品。有些品牌甚至将产品线从术后延伸至术前和术中阶段,例如贝泰妮(300957.SZ)旗下的抗衰品牌瑷科缦,将术后护理分为0至28天,分为三个阶段提供“械”字号修复产品和化妆品;同样主打全周期修护的还有福瑞达旗下品牌珂谧。
不过,这些医用修复产品价格并不平价。械字号面膜的价格大约30~50元一片;淘宝显示,瑷科缦有一款院线同款的修复霜,一瓶高达2580元。有不少用户吐槽医用类护肤品价贵量少,甚至在小红书上寻求平替。
图源:小红书截图
敏感肌用户和术后修复人群的增多,给品牌和机构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要注意的是,医美修复市场当前是商机与乱象交织,这一细分赛道能走多远,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靠营销噱头、劣质产品蒙混过关的商家,注定会被市场淘汰;只有合规、高性价比的服务和产品,才会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