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纯属虚构内容,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灵鹫山上,比丘们围坐在佛陀身边,脸上带着困惑的表情。一个名叫善明的年轻比丘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问题:“世尊,我们都知道要放下执着,可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呢?”

善明出家前是王舍城一个富商的儿子,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选择了出家修行的道路,希望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但即便如此,他发现自己仍然无法完全放下对世俗的执着。

就在这时,阿难尊者从远处快步走来,神色凝重地说道:“世尊,王舍城发生了一件事,有位商人在城中纵火自尽了。他留下一封信,说是因为无法放下一段情缘。”

佛陀轻轻点头,目光中充满慈悲:“你们知道吗?这个商人和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年轻的比丘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为何世尊会把一个悲剧当作开示的机缘。

阿难缓缓道来这位名叫月贤的商人的故事。



一、

月贤曾是王舍城有名的富商,生意做得很好,在城里也有些名望。他有个独子,从小聪明伶俐,深得他的疼爱。然而去年秋天,他的儿子得了重病。月贤请遍了全城的大夫,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变卖了产业。

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儿子的性命。

从那以后,月贤整个人都变了。他整日以泪洗面,不理生意,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家人劝他,他也听不进去。最终,他在屋子里点着了火,留下了一封遗书。

阿难从怀里掏出那封信,展开来读道:“我知道放不下是错的,可我真的做不到。每天晚上,我都能听到儿子叫我的声音。我明白这是幻觉,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人们说我糊涂,说我痴心,可他们不懂,一个人活着,总要有所寄托...”

听到这里,几个年轻比丘都红了眼眶。他们虽然出家修行,但面对这样的人情冷暖,依然难以保持平静。

善明回想起小时候见过月贤父子。那时候月贤最爱带着儿子在街上闲逛,父子俩说说笑笑的样子,让人看了都觉得温暖。谁能想到,这份温暖最后会变成灭顶之灾?

佛陀静静地听完月贤的故事,目光变得深邃。他看着眼前这群年轻的弟子,知道现在是开示的最好时机。“你们都听到了月贤的故事。现在告诉我,你们觉得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比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是因为他太爱儿子了,有人说是因为他经受不住失去至亲的打击,还有人说是因为他看不开,放不下。

佛陀摇摇头:“这些都只是表象。月贤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不了解执着的本质。”

“什么是执着的本质?”善明急切地问道。

佛陀说:“执着就像一个人在水中抓月。月亮本来就在那里,但越想抓住,就越抓不住,反而会激起层层波澜,连月影都看不清了。”

就在这时,天空飘起了小雨。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轻轻的响声。

佛陀指着天空说:“就像这场雨,每一滴雨水都是独立的,但又都是大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落在地上可能成为溪流,可能渗入土壤,也可能蒸发成云。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一个比丘问道:“可是世尊,知道无常的道理很容易,但真的面对失去时,却很难做到释怀。就像月贤,他应该也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放不下。”

佛陀点头道:“这就说到执着的第二个本质了。执着源于我执。”



“什么是我执?”比丘们异口同声地问。

佛陀解释道:“我执就是把一切都和'我'联系起来的习性。月贤不仅是在想念儿子,更是在想念'我的儿子'。他把儿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价值的寄托。这种执着,不仅没有让他真正理解和接纳儿子,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

阿难补充道:“就像一个人紧紧抱着一块烧红的铁块,明知道很烫,却舍不得放手。”

佛陀点头赞同:“对。执着就是这样的。它表面上看是爱,是不舍,但实际上是一种束缚,一种伤害。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所执着的对象。”

这时,一个年长的比丘站起来说:“弟子有一个疑问。如果说执着源于我执,那我们是不是要完全否定'我'的存在?”

佛陀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否定'我'不是目的,了解'我'的真实面目才是关键。就像大海中的浪花,每一朵浪花都是独特的,但离不开大海。'我'也是如此,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和整个世界密不可分。”

“执着于'我'的独立性,就会感到孤独;执着于'我'的永恒性,就会恐惧死亡;执着于'我'的完整性,就会患得患失。”

雨渐渐大了起来。比丘们围坐在一棵大树下,听佛陀继续开示。

佛陀说:“月贤之所以会如此痛苦,是因为他把儿子当作'我'的一部分,'我'的延续,'我'的依靠。当这个依靠消失时,他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这就是执着的可怕之处。”

“那要如何才能摆脱执着呢?”善明追问道。

佛陀说:“放下执着,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