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年代剧《六姊妹》火到出圈!何家六姐妹的鸡飞狗跳日常让观众追得停不下来,但越看越觉得哪里不对劲——直到文汇报甩出一句点评,全网瞬间炸锅:“有罅隙留在了年代真实与故事虚构之间!”(翻译成人话:年代戏拍得挺像样,但剧情咋这么假?)
年代感拉满 vs 剧情狂撒狗血
必须承认,《六姊妹》开局确实有内味儿!刘钧演的何常胜,把60年代“生不出儿子就抬不起头”的窒息感演活了。
尤其是他一边砍树一边嘟囔“丫头就是不如小子”的名场面,看得人拳头硬了又心酸。导演在布景、台词上疯狂抠细节,连女主花布衫上的补丁都透着年代感,弹幕狂刷:“这怕不是偷了我奶奶的衣柜?”
但越往后越离谱!老三两口子下岗后去广州“下海”,镜头一切直接变身皮草大亨。观众满脸问号!
老大何家丽被国企辞退,结果编剧让她天天打麻将摆烂,理由呢?过程呢?合着编剧写累直接开摆!
神演技救场 vs 编剧强行降智
全靠刘钧等老戏骨硬核输出!何常胜听到外孙要随母姓“何向东”时,那场哭戏直接封神——憋了几十年的委屈、遗憾、不甘全在颤抖的嘴角里,看得人跟着飙泪。
可转头编剧就搞出魔幻操作:六姐妹遇到困难永远有贵人相助,老公个个宠妻狂魔,连重男轻女的恶婆婆都能秒变知心大姐。网友吐槽:“这哪是60年代?分明是晋江甜宠文!”
对比去年爆款《小巷人家》,同样是年代剧,人家能把下岗潮、个体户崛起拍得扎心又真实。而《六姊妹》非要给苦难裹糖衣,搞得像“年代版玛丽苏”。难怪观众恨铁不成钢:“明明能拍成《父母爱情》,偏要搞成《小时代之60年代》!”
文汇报17字捅破窗户纸
其实观众早憋了一肚子话!文汇报这波点评堪称“互联网嘴替”,短短17字精准打脸:剧组把街道标语、搪瓷杯摆得明明白白,却在关键剧情上狂开金手指。何家姐妹的逆袭全靠“主角光环”,下岗工人秒变万元户,重男轻女思想说洗白就洗白……
追剧党们一边骂一边追:“就像看我妈织毛衣,针脚挺密实,结果织出个破洞!”导演要是能把老三创业吃泡面、老大被辞退时据理力争的戏份拍出来,这剧至少能涨2分!
【结语】
《六姊妹》像极了一锅夹生饭——米是好米,火候差点意思。年代剧观众要的不是完美童话,而是真实的人生褶皱。毕竟咱爷爷奶奶那辈人,谁不是一边被时代捶打,一边笨拙地活着?建议编剧下次写剧本前,先翻翻《小巷人家》的作业本!(所以问题来了:你觉得年代剧是该“造梦”还是“揭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