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影响,秃顶一样的留辫子!
因为清朝早期的标准发式是“金钱鼠尾辫”,这和咱们在影视剧里面所看到的清朝发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在影视剧里,清朝人的辫子大都吧前额剃光,后面的头发留着,编成辫子!但实际上,这种发式是在清朝后期才出现的。
至于早期的香港电影里面那些不剃头只是将头发编成辫子,那纯属瞎掰,是道具组的问题。
没办法,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产量高,市场大,速度快。但演员就那么些。如果为这一部把头给剃了,有些戏拍起来就比较麻烦。于是也就敷衍了事了。
一般来讲,清朝发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鼠尾辫
“鼠尾辫”,即“小顶辫发”!
具体就是将头四周的头发都剃光,只留头顶一小撮铜钱大小的地方。至于留下的头发要编成辫子,由于头发量太少,辫子就很细,就像老鼠的尾巴一样。这就是为何其在历史上被称为“金钱鼠尾辫”。
甚至于有些地方不知道具体留多少的?干脆定下一个规矩,必须得保证这些头发编成的辫子,能够穿过钱眼儿。
当然,当时也不是这一种,有的人会把后脑勺的头发也留着,编成辫子,这就是单纯的“鼠尾辫”了!
所以啊,这对于地中海来说,不算难事儿,毕竟没有全秃嘛!
当年“金钱鼠尾辫”是女真男性的传统发型,其在入关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强令中原汉人“剃发易服”,甚至于有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规定。
“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思文大纪》
当年因为“剃发”,发生了许多惨案,比如“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尸山血海,民族之痛啊!
第二阶段:蛇尾辫
这个阶段形势上并么变化太多,只是辫子粗了而已,有点像蛇尾巴。当然了,辫子粗了,说明发量增多,也就是头顶留发的区域也变大了。
第三阶段:牛尾辫
清朝的辫子是一个逐渐加粗的过程,留发区域也越来越大,到了同治年间,已经“阴阳头”的形式了。也就是咱们在影视剧里面看到的那样。
至于原因,据说跟战争有关,当时的士兵们喜欢把辫子当“围脖儿”用!
“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清末社会鳞爪》
这种发型,秃顶很难驾驭。但是那时候清朝对于头发已经不是那么看重了,政策比较宽松,蓄不起牛尾辫也没有太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