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讲《楞严经》,前面佛讲了修大乘,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然后详细讲了第一义。
就是因地发心,要与果地觉相同,也就是要以无生灭心来修,而不是以生灭心来修,接着就是讲第二义了。佛接着说: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译文」:“第二重道理就是,你们确定要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心,决定弃舍一切有为法。
就应当详细审察,烦恼的根本,从无始以来,发业和润生,是谁所作?是谁所受?”
「解读」:第二义也是因地发心,要发菩提心,也就是大道心,发心求成无上菩提之心。
不求声闻缘觉的小乘法,而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这也就是发愿。
然后还要生大勇猛,也就是依愿起行,精进不退之心,只要发愿真切,就一定会生大勇猛的精进之心。
就好比你真发愿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定会非常勇猛精进,所以发愿非常重要。
如果真心要修菩萨乘,那么就应当审察详细烦恼的根本,烦恼是生死苦果之因。
如果详细来说的话,有二十六种之多。但如果总的来说的话,其实唯是六识而已,因六识对境分别,而生诸多烦恼,这是属于枝末无明。
那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能生烦恼的东西就是烦恼根本。烦恼是由无明而生,所以烦恼根本就是根本无明。
前面我们讲无明的三细六粗时也讲过了。根本无明就是最初生相无明,也就是欲加明于本觉之性,然后转本有之智光,成能见之见分,然后再在相分上生出枝末无明。
由此可见,结滞六根之内,六根的见闻觉知之性,皆是无明力,因为能见、能闻、能觉、能知,都属能见之见分。
可见,不管是根本无明,还是枝末无明,其根本就是六根六识上。
所以佛说:“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烦恼根本即是六根。所以佛告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唯汝六根,更无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