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讲《楞严经》,前面讲了五浊,接着就是讲如何澄清这五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译文」:“阿难!你现在要想令见闻觉知,远契合于如来的常乐我净。就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解读」:因为五浊,从而导致众生本有的圆湛觉性,以及涅槃四德(常乐我净),被遮蔽而不能显发,于是佛便教大家澄清之法。
那么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见闻觉知之性,去契合如来自性,以及涅槃四德,这样才能澄清五浊。
这其实就是前面讲的因地的初发心,如来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而因地的发心要与果地契合,所以因地也要依不生不灭心来修行。
而六根之性便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才说:「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其实六根中的见闻觉知之性,就是妙明本觉的佛性,它与诸佛所证的涅槃四德,也就是究竟觉,本来就是一体。
本来就是湛然清净,本来就是圆满周遍,只是因为有五浊的遮蔽,才导致失去了涅槃四德。
这里以五浊来对涅槃四德:
因为有众生浊,所以导致生死流转,故失去真常,而成无常,此时“常”德已失。
因为有烦恼浊,六根被缠缚,从而失去真乐,而成烦恼,此时“乐”德已失。
因为有见浊、命浊,根识和合,从而失去真我,而成妄我,此时“我”德已失。
因为有劫浊,世间尘劳,则失真净,而成垢,此时“净”德已失。
虽然如此说,但实际上其实只要有一浊在,那么涅槃四德皆失。
不过要知道,失又不是真失,因为佛性本有,在凡不减。众生跟诸法一样,本有此四德。
犹如浊亡则水清,但是要明白,即使水是浑浊时,清水也一直都在浊中。
不过四德虽然没有真的失去,但五浊现在确实还在,并未去除,所以与佛之果德,确又有所不同。
那么你现在想要,被五浊所染的见闻觉知之性,能够远契如来之四德,那么就必须得假澄浊之功,心中要存澄浊之志
这不同于前面讲因地舍妄求真的毛病,不要搞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