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本被封禁了千年的禁书 ——鬼谷子。这本书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古书之一。有人视它为噩梦,如魔鬼、洪水猛兽般可怕;而有人则认为它充满无限智慧,是一本能将普通人变成圣人的神书。



这本书究竟有多厉害呢?在《鬼谷子》第一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捭阖之道,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这里的 “捭阖之道”,是鬼谷子谋略的一种方法,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鬼谷子认为,若掌握了这种捭阖之道,不仅能说服身边的家人朋友,只要你愿意,甚至能凭一张嘴说服天下人。如此狂妄之语,难道鬼谷子真有这般厉害的道法?

其实,《鬼谷子》的威力,早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体现,只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

《三字经》里记载,有个叫苏秦的人,为看书不惜 “头悬梁,锥刺股”,而他当时看的正是《鬼谷子》

为何他要如此自虐地读一本书呢?

多数人本能地认为,只是苏秦爱学习、有上进心,所以才如此用功。但也有人觉得,背后真正的原因或许不只是爱好和上进心,重点在于《鬼谷子》的内容,因为它实在太神奇、充满智慧了。

苏秦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不舍得浪费时间睡觉,只想尽快彻底读懂。因为他明白,书中知识能改变他的一生,让他从普通人成为真正的成功人士。

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当苏秦彻底领悟这本书后,神奇的事发生了。这个原本一无所有的穷学生,凭借《鬼谷子》中的知识,只用一张嘴,就说服了六国君主,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苏秦这个穷学生,居然同时当上了六国的丞相,一人号令六国,使秦国十几年不敢出函谷关。大家注意,这可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人真事。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个普通人,联合世界上一些常被欺负的小国,让它们联合起来与强大的美国平等对抗,使美国缩手缩脚十几年,你会如何看待这个人,又会如何看待《鬼谷子》这本书呢?

先别急着回答,我们换个时间和身份。假如你是一位 2000 年前的皇帝,好不容易夺得天下,你会如何看待《鬼谷子》,又会怎么处置它呢?给你两个选择:

A. 这本书太棒、太神奇了,我要让天下百姓人手一份;
B. 这本书简直是噩梦,如魔鬼、洪水猛兽般可怕,如果随便一个人看懂了,就能对我的江山指手画脚,那我还怎么当皇帝?这样的书我自己知道就行,其他人别看了。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大约在公元前 100 年,汉武帝刘彻就将《鬼谷子》列为禁书。直到 1500 多年后的明英宗正统九年,即公元 1445 年,才有人公开把《鬼谷子》收录到《道藏太玄部》中,而且还不敢留下注释者的姓名。《鬼谷子》到底讲了什么?被禁止 1500 多年后,为何连注释者的姓名都不敢留?



其实,《鬼谷子》就像其他禁书一样,越是被禁,越有人想看。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政治家都悄悄在私底下研究它。但很多人读完后,对它评价很差,说它哪是什么大智慧,不过是教大家一些邪恶、下三滥、不入流的阴招罢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鬼谷子》中有 3 句话,将揭示一个真正被隐藏的真相。如果你是个一直觉得被老天不公平对待的老实人,这个答案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

《鬼谷子》第九章开篇第一句:“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意思是,所谓的游说者,就是游说对方,既然要游说对方,就得说有利于对方的话,要用花言巧语修饰言辞,以此打动对方。

想象一下,一群儒家弟子看到这句话,会作何反应?这不就是明目张胆地教人用花言巧语坑人吗?而且书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难怪文人墨客会说《鬼谷子》是下三滥的招数。

不光是文人墨客,包括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大多是 “人之初,性本善” 的概念,你肯定会疑惑,我们真该学习这些下三滥的手段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接着看另外两句话。在《鬼谷子》第九章中有这么一段:“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之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意思是,甲虫防卫会用坚硬的甲壳,毒虫行动会用有毒的毒刺,连禽兽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何况人呢?你空有智慧不用,难道等着别人用这些方法对付你吗?

第九章中还有一句:“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意思是,古代先王推行谋略,都用隐秘的手段。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远深邃,圣人制定谋略也讲究隐秘藏匿,并非只讲忠信仁义这些表面高尚的东西,而是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



这才是上万年来古人真正的智慧。什么是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世界就像太极图,有善有恶,有光明有黑暗。真正的圣人不只是代表光明,而是维护阴阳善恶的平衡,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可惜从古至今,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家长老师教导的,往往只有 “人之初,性本善” 的概念,对于世间的险恶阴暗,一般不愿提及,担心我们学到不好的东西。这就导致很多人只知阳,不知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书呆子,很多人长大后会产生心理矛盾。

比如为什么自己专一纯情心爱的人,却选择了只会甜言蜜语、朝三暮四的人?为什么自己听话、老实本分、兢兢业业,在工作中却总不如那些溜须拍马的同事?

就像三国时期,杨修和司马懿都是曹操手下厉害的谋士。司马懿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很识相,把功劳记在曹操身上;而杨修狂妄自大,功高盖主。

最后的结果,杨修招来杀身之祸,而司马懿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不但夺取曹魏政权,他的孙子司马炎还建立了晋王朝,最终三国归晋,一统天下。有人说司马懿老奸巨猾,但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他运用了不偏不倚的正道。



这个世界不只有善,也有恶,不能片面认为 “人之初,性本善” 或 “人之初,性本恶”,要做到善恶平衡,这就是道教的阴阳论。

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产生原始混沌之气,混沌之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中和之气,阴阳二气与和气产生万物。所以万物都有阴阳二气。

很多人觉得阴阳之说像迷信,不科学,其实不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万年前的远古人类,不会写字、不会说话,但能清楚发现,万事万物,如石头、树、野猪等,在不同时期、地点,都可能变大变小、变好变坏,所有事情似乎都有两面性,且变化有一定规律。

古人经过上千年、上万年的经验,才总结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变化的规律。而《鬼谷子》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通过阴阳变化,说人、说家、说天下。

《鬼谷子》共有 14 篇,后面两篇已失传。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什么秘密?一个视频肯定无法讲透这本神书。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第一章 “捭阖”。什么叫 “捭阖” 呢?“捭” 的字面意思是开,“阖” 就是关。好比一扇门,打开就是 “捭”,关上就是 “阖”。如果你是说客,与人交谈时,会用计谋套取对方的话,让对方暴露真实目的和计谋,这就是 “捭”,相当于掰开对方的心门。



当然,你知道用计谋套别人的话,别人也会想办法套你的话,这时你就闭口不谈,严守自己的秘密,这就是 “阖”,相当于闭上自己的心门。而且,你不光能 “捭” 别人,也能 “阖” 别人。

比如你想说服老婆不买 1 万块钱的包,打消她买包的念头,就是 “阖” 上她的心门。所以 “捭阖” 在不同情况下可灵活运用。其实 “捭阖” 正好对应前面所说的阴阳,“捭” 是开,属阳,代表开始行动等;“阖” 是关上,属阴,意味着让人停止行动。
事物的阴阳不断变化,所以你可以 “捭”,也可以 “阖”。所以书中说:“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意思是,捭阖之道能使阴阳转变,让四季循环往复,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无论离开、恢复、反抗,都离不开捭阖之道。

既然捭阖之道这么厉害,那到底何时该 “捭”,何时该 “阖”,又该怎么巧妙运用 “捭阖” 之术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这其中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精妙技巧,一旦掌握,或许就能在人际交往、职场博弈等诸多场景中无往不利。但接下来的内容,将为你揭开更为惊人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可能会彻底颠覆你对《鬼谷子》捭阖之道的认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