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2日晚,列入上影新人新作计划、上影作为第一出品的电影《生息之地》荣获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导演霍猛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80后中国导演。

《生息之地》以纪实般的镜头语言,真实展现了1990年代中国北方乡村一户普通农家的日常生活,春耕秋收、婚丧嫁娶,表现了中国乡村的日常生活之美与人情人伦之暖;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描绘了李姓一家人勤劳坚韧、乐观淳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由上影集团作为第一出品方,凤凰传奇影业有限公司、浮光静影(佛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坏兔子(上海)影业有限公司以及天津联瑞影业有限公司共同出品。


《生息之地》

上影集团自2021年启动“新人新作计划”以来,持续不断挖掘电影行业新锐,为精品内容的诞生积蓄力量。《生息之地》曾在2022年金鸡电影节电影市场创投板块拿下“最具潜力导演”和“评委会优胜项目”两项大奖,受到业内人士一致好评,可谓“未映先热”。影片于2023年在河南永城市开机,采用河南方言,也是霍猛继《过昭关》之后,执导的又一部根植于豫东平原的故事。

据介绍,霍猛也是首个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的中国内地导演。“霍猛这次获得柏林最佳导演,说明中国新一代导演已经逐步成熟并浮出水面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看过《生息之地》剧本和部分片花,“内容非常扎实,影片可以说是一部1990年代初儿童视点的河南农村民俗风情画,由素人演员饰演农民角色,在艺术上非常有想法和个性。”


霍猛

霍猛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青年教师,他在拍摄《生息之地》时,带了许多上大研究生在剧组里进行在地化生产。

“我非常骄傲,这是我的班主任!”在小红书上,有网友转发霍猛得奖消息,并激动表示,霍猛是自己本科学习电影阶段的老师,他把自己的才华和天赋用于电影教学,“他时常跟我强调在拍摄不同题材的电影和短片时要注重的东西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营造氛围的时候,要把影片的气质打造好。在这点上,我直到今日在准备毕设短片的过程中,也时常想到如何塑造影片的气质。”


《生息之地》

刘海波介绍,2018年,霍猛执导的《过昭关》在平遥国际电影展获得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和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奖后就被引进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同样也被上影关注。此外,霍猛还入选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 YOUNG X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影人名单。

“霍猛的得奖提醒我们,上海一定要充分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是第一位的。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个性特别是创作个性,才能让艺术家觉得自己的创作能够获得支持,让他们觉得,上海是‘成就之地’。”刘海波说。

原标题:上影出品《生息之地》导演、上大教师霍猛获柏林银熊,带来哪些启示?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