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全国人大代表孙景南:大国工匠大有可为

新华日报记者 林元沁

“孙工,我们在焊接牵枕缓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气孔,该怎么解决?”2月20日下午3点,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车间内,留着利落短发、着一身灰白色工作服的孙景南刚一出现,就被几个年轻技工围住,他们正被一个技术问题困扰。“别担心,铝合金焊接的气孔其实没办法完全杜绝,但我们可以多抠一抠细节,比如焊接的气体流量。”说话间,她在生产线旁开始实操指导。焊花飞溅,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才结束。

去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孙景南作为来自一线的工匠代表发言。“听完我作为一个工人代表讲述的职业经历后,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赞许,称赞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至今回想起来仍感激动。”孙景南说,回到江苏后,她第一时间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带给全公司的高技能人才、省劳模工匠以及一线技术工人等群体,大家都很受鼓舞,“咱技术工人赶上了好时候,大国工匠大有可为!”

传统铁路客车、地铁列车、高速动车组……在岗35年间,孙景南专注为我国轨道交通强健“骨骼”,与同事一起完成多项轨道交通装备焊接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从一名普通电焊工成长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的同时,她最骄傲的,就是在她的传帮带下,一批批技术工人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去年,她带领工作室团队积极投身构架焊接智能产线的产能提升工作,探索将模拟人工焊接的先进操作方法融入到智能焊接过程中,并对焊接工艺流程进行优化。经过不懈努力,构架焊接智能产线的日产量从原来的3个构架提升到7个构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去年,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接到上海3号线翻新改造项目,其中,头车底部司机室箱型件立柱基座腐蚀部位的修补方案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孙景南带头积极参与其中,负责方案评审工作。不仅如此,她还对焊工进行细致指导,确保修补工作顺利完成。提及其中波折,她轻描淡写地总结说,富有挑战的工作干起来才有意思。“很多人会觉得工匠工作很枯燥,其实,我们并非日复一日干同一件事。每一次焊接我们都在创造、研究、探索、总结、提升。每一瞬间的工作都是全新的。”在孙景南看来,“工匠的‘匠’字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对技能人才的关心关注,同样体现在她履职的点点滴滴里。去年,孙景南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议后,很快就接到国家有关部委工作人员来电,就建议中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商讨,推动一些条款得到落实。她所提出的“加快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覆盖面,支持大中型企业及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向社会开放”等建议,也在江苏得到有效落实,让她更加坚定了为民履职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一年,孙景南步履不息,先后参加全国人大、省和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赴湖南长沙、吉林长春和省内多地企业的调研。在调研中,她发现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不高,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需求存在差距。同时传统工种培训占比过高,而且培训内容与产线技术迭代脱节。提起调研中的所思所感,她向记者感叹,新质生产力给技能工人带来诸如知识更新、工作方式转变等挑战,特别是“智改数转网联”浪潮之下,制造业快速发展与技术进步对产业工人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一名来自产业一线的工人代表,她期盼能推动更多关注,谋更多实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技能人才支撑。

“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受阻也同样需要被关注,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互认还不通,技能等级证书在积分落户等政策中权重过低,这些都导致产业工人的职业吸引力持续下降。”这段时间,孙景南把这些问题提炼成建议,打算就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建议。“首先,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构建‘需求导向型’技能培养体系,比如,定期发布紧缺工种目录,对职业院校新设专业给予重点补贴。其次,就是实施‘技能升级紧急计划’,对35岁以上转岗工人提供全脱产培训,并向企业提供培训补贴。”

来源:新华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