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美俄会谈,无疑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场重头戏。2月18日,这场围绕乌克兰问题展开的闭门会议,持续了长达四个半小时。双方团队由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带领,就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谈结束后,拉夫罗夫的声明透露了一个几乎达成的共识——99%的问题都被摆到了桌面上,但就是这剩下的1%,成为了双方谈判破裂的绊脚石。这个症结,正是北约军队是否进驻乌克兰的问题。



在乌克兰的中立地位问题上,美俄双方似乎达成了共识。然而,当讨论到北约军队进驻乌克兰时,会谈陷入了僵局。拉夫罗夫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北约军事存在进入乌克兰,这触及了俄罗斯的战略红线。

俄罗斯视北约东扩为对其战略缓冲空间的直接威胁,认为这将极大压缩其安全边际。对俄方而言,北约军队的进驻不仅是对乌克兰问题的干涉,更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挑战。这一立场反映了俄罗斯对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忧虑,以及其维护自身安全的坚定决心。

特朗普政府在北约驻军乌克兰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复杂的策略考量。一方面,特朗普公开表示支持欧洲国家派遣军队,这不仅符合其“美国优先”的原则,减少美军负担,同时也让欧洲盟友在地区防务中担起更大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欧洲国家的驻军,美国能够在不直接介入的情况下,维持对乌克兰局势的影响力。

这种策略反映了特朗普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权衡,既平衡了国内政治压力,又兼顾了与欧洲盟友的关系,体现了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经典实用主义。



美俄密谈的破裂,给乌克兰和欧洲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乌克兰在谈判中几乎被边缘化,其拒绝承认相关协议的立场显得无力,凸显了其在大国博弈中的尴尬处境。同时,欧洲国家也未能在此次会谈中发挥核心作用,尽管法国提出组织联军的建议,但内部分歧令其建议难以实现。

此外,英国提出的邀请中国、巴西参与维和的建议,虽然在表面上为这场地缘政治博弈增添了新变数,但实际上中巴两国参与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一直保持中立,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而巴西则因其国内经济状况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定位,不太可能深入介入乌克兰的冲突。

美俄密谈的过程和结果,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中的强权政治思维。双方在谈判中主要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而忽略了乌克兰的主权和欧洲国家的合理诉求。这种做法不仅令乌克兰处于困境,也使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坚持中立立场,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这一立场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与美俄的强权政治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