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大陆在重要场合和叙事中,启用“武装台湾”这个用语替代以往“对台军售”,以定位美国与台湾当局在军事领域的勾连配合的性质。“对台军售”这个用语用的相对少了一些,而且“对台军售”这个用语的内涵更加明确限定在军火交易范畴之内。笔者理解,这种变化可不是修辞的简单调整,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中国大陆方面对美国操纵与台湾当局军事勾连关系的定性的变化,其内涵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目的不同。以往在中美整体友好、美实行对华接触政策大框架下,美方与台湾地区军事勾连一般秉持维稳思维,主要意图是平衡两岸军力,著力重心在协助台军常态化建设,以支援台湾当局拒统,阻挠中国统一。现在则演变到在对华战略竞争、加力“以台制华”大框架下,美与台军事勾连明显秉持致乱思维,在台湾海峡塑势、塑局,塑危、塑战,著力重心转到推动台军进行临战条件下的整军备战与战略运用。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不能仅仅从台军建设与战力发展层面理解新形势下美国与台湾地区.的军事合作关系,更要从战略运筹层面认知美国的各项举措与行动。例如近年来各方广泛关注的美军现役人员长驻台湾地区问题,公开报导的数量已突破100名。一般认为,这些人的任务是训练台军部队掌握美式武器、提高战术技术水准、改进台海作战方案等。但实际上,美国的全部意图已不限于此,更有配合美对华战略部署和行动方面的意涵。按照美军的理念,从战略上看,派驻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安全部队援助部队的意图和任务由低到高分四个层次:第一是接触层:在竞争领域进行武装冲突门槛下的活动,目的是暴露敌对方的行为并抵制敌对方的影响力;第二是钝击层:在冲突中,将具备战斗能力和以作战为导向的部队部署到前沿区域,以阻止敌对方的侵略行为或削弱对方的任何目标;第三是支援层:能够提供强大兵力并取得战争胜利的部队;第四是国土防卫层:能够全面保卫国土的部队。从这个四层次结构看,美军成规模驻台属于接触层,是战略性行动。而在乌克兰,美军、北约软介入部队已经达及钝击层,并且出现向支援层发展的迹象。所以,认知美国在台湾地区的所谓军事顾问行动,不能仅仅局限在顾问层面本身,更要看到战略运筹层面,看到其战略威慑、战略塑造等意图。
二是具体内容升级。以往美与台军事勾连的核心内容主要分布在武器装备销售、情报资讯合作、维稳战略协调等方面,而近些年则逐步演变到一定程度上机制化、常态化的联合威慑、联合塑势、联合应变、联合作战、联合训练等层面。这种勾连合作关系的体系更加完整,程度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顺畅,即时性更加强劲,临战实战色彩更加浓厚。而且,与以往最突出的武器装备交易相比,时下“美台军事勾连”其他方面内容的重要性明显上升。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仍然用“对台军售”“美台军事合作”这样的用语,便会使人误以为美国仅仅是军火商,台湾地区是使用者,双方是军贸关系,是钱与钱的交易;会使人浅显和窄化认识“美台军事关系”,看不到其全貌,识不破其真相,知不尽其全部内涵。如此一来,就会轻视甚至忽视美国军事支援台湾地区更深刻的层面,更长远的影响,更严重的危害。
三是军售标准突破。美国以往在售台武器的先进性、进攻性、敏感性等方面长期设置的一系列门槛、限制不断突破,而且,还恢复了上世纪60年代即中断的对台军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军贸与无偿和有偿军援并举,使得双方军事关系向名副其实的高等级“盟友伙伴”级别快速升级。2022年12月15日美国会通过、2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拜登签署的2023年度“国防授权法”授权美国总统在未来五年内动用“总统提款权”给予台湾100亿美元军援。2023年7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拜登首次动用“总统提款权”给台湾提供3.45亿美元军事援助,这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首次以美国自身库存来协助台湾(地区)对抗中国(大陆)”的行动。2023年12月,首批军援物资抵台。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台湾当局发展进攻性武器也予以放行并且提供包括技术、装备、零部件及技术人员等在内的襄助,这也可以看作突破对台军售标准的标志性事件。这就造成民进党当局在发展中远端地对地导弹等这类进攻性武器方面的行为方式,由以往遮遮掩掩、高度保密,发展到公开发布、公开计画、一定程度公开展示的程度。也正是因为如此,长期秘而不宣的一些远端“自制”武器,包括射程1200至2000公里的“雄昇”亚音速巡航导弹、“擎天”超音速巡航导弹、“擎天-2”中程弹道导弹以及“腾云”远端察打一体无人机等,要么公开展示,要么暗示存在,要么半公开,总之以条件许可的最大化方式显示其存在。
此外,大陆方面用“武装台湾”这个提法,还应当有进一步揭示其危害的用意。即借助俄乌冲突从长期酝酿、突然爆发到惨烈进程中的一系列鲜活的事实,更有力地揭露美国在国际上制造矛盾、利用分歧、扩大对立、设置陷阱以及塑乱塑战、拱火促战的行径和危害。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郑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