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在江门完成视察工作后,计划在当晚返回广州。当时,工作人员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即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因为在那个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湾密布,公路建设尚不完善,桥梁更是稀少。

工作人员考虑到,如果周总理乘坐汽车返回广州,就不可避免地要让那些在渡口排队等待过江的车辆和群众让路,否则,途中等待的时间将会很长。然而,让沿途等待的车辆和群众为自己的车让路以便快速通过,这种特殊化的行为周总理是绝对不会同意和允许的。



于是,经过与周总理本人沟通并征得其同意后,广东的同志决定安排周总理乘船回广州。一方面,乘船可能比坐汽车速度更快。另一方面,船内的空间比汽车更为宽敞,周总理在途中还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为了避免机帆船隆隆的马达声影响周总理在夜间的休息,广东的同志考虑得十分周全。周总理乘坐的小木船不启动自身的马达,而是由另外一条机帆船在前方用绳索牵引。

晚上10点左右,机帆船开始朝着广州方向启航。行驶了大约两个小时后,前方的拖船突然加大油门,发出几声轰鸣后,便再也无法开动了。

驾驶人员检查后发现,船竟然搁浅了。



但奇怪的是,船并没有偏离航道,怎么会搁浅呢?原来,珠江三角洲上众多河道的水位是随着珠江口外海潮的涨落而变化的。深夜12点过后,恰好赶上大海落潮,河道的水位也随之下降,所以船才会搁浅。

这一突发状况可把负责警卫的人员急出了一身冷汗。面对这种情况,大家别无他法,只能等待涨潮后再继续前行。

据工作人员回忆,不久前,公安厅曾截获到特务的行动计划。周总理在这一地区已经活动了多日,很难不被港澳地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察觉。如果这些特务采取行动,乘船偷渡,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抵达这一带。因此,负责安保工作的冠厅长等人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万一真的有特务来袭,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在这时,周总理指示道,负责警卫工作的人员没有理由总是担心会出事,当前的情况并不会出现不安全的状况。接着,他向大家讲述了1925年自己在广州遇到的两次险情。

第一次是在1925年6月,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率领2000多名黄埔军校学生军举行游行,抗议英国警察在上海制造的“五卅惨案”。当游行队伍行进到沙基时,突然遭到英、法军队的开枪扫射。

那时,游行队伍正密集地聚集在河边的街道上,前方是河流,背后是高楼,道路狭窄且人员众多,事情发生得十分突然,大家连分散躲避的地方都没有。在枪林弹雨中,当场就有50多人中弹牺牲,100多人受伤。

周总理身边的两名同志也不幸中弹牺牲,与他并排前进的两人同样中弹身亡,周总理迅速趴在地上,这才幸免于难。据邓颖超生前所说,这是周总理一生中第一次遭遇险情。



另一次是在“沙基惨案”发生两个月之后,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先生遇刺,广州实行了宵禁。周总理在宵禁期间乘坐汽车返回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司令部,然而蒋介石和何应钦将戒严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原来的口令也失效了,并颁发了新口令。

但这些情况周总理并不知晓。当周总理的座车靠近司令部门前时,由于口令不符,突然遭到门卫的机枪扫射,司机和周总理的随身卫兵不幸中弹牺牲。周总理迅速躲到座椅下面,才得以逃过一劫。

周总理在讲述这两次险情时,广东的一位同志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周总理看到后摆了摆手,“往事而已,这个不用记了。”



听着周总理讲述的这两次险情,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新奇。即便是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第一次听到他讲述自己的这些遇险经历。

讲完1925年的这两次险情后,周总理微笑着说:“我的命大,那两次都平安无事地挺过来了。”大家听后也都笑了起来,没想到我们的周总理这么乐观。此时,河水潺潺流动,蛙声阵阵。海潮涨起来了,机帆船又重新启航继续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