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最高军衔为元帅,一共有10位,这十位元帅可谓是功勋卓著,威望极高,而且贡献极大,也算是众望所归。
除此之外,还有十大将,也是威望极高的军衔,然后就是上将军衔,加上1956年和1958年分别补授的两位,开国上将共有57名,他们在不同时期,都曾是元帅麾下的战将。
多年来,一直有人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粟裕和萧克,因为按照粟裕的贡献,被评为元帅是绰绰有余,而萧克被评为大将也应该合情合理,然而最后粟裕被评为了开国大将名列第一,萧克被评为开国上将,名列第一。
所以坊间就有了传闻:萧克镇上将,粟裕镇大将。
萧克镇上将,自然没的说,以萧克的资历站在大将的问题也是绰绰有余,关键是粟裕,十大将之首的粟裕,直到解放战争开始才真正脱颖而出,其实论职位,论威望,论资历,粟裕都不太行,指挥淮海时,需要陈毅这样德高望重的人来坐镇。
论党龄,十大将中,陈赓和肖劲光入党最早,两人都于1922年入党,已经是很早入党的高级将领了,只有从战功上论,粟裕的战功有目共睹,就战功来讲达到了元帅级别的贡献。
粟裕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与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他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与许多将领不同,既未上过军校,也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但他极为擅长打仗,在军界有“常胜将军”的美誉。
粟裕的军事才能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彰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熏陶。
据粟裕自己回忆,红军时期最艰苦的岁月里,他跟随毛泽东学到了很多军事本领。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向毛泽东学习建军原则、官兵平等思想、根据地建设思想以及战略战术。
1929年大柏地一战,粟裕从毛泽东那里学到抓住敌人弱点及时歼敌的战法。此次战役中,红军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一举歼灭敌人两个团的大部,俘虏敌团长以下众多人员。
1930年6月,已担任过连长、营长的粟裕被任命为红12军第5支队队长。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爆发后,粟裕又受命担任64师师长。他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率领部队活捉了敌军18师师长张辉瓒。
毛泽东十分高兴,连声夸赞粟裕捉了张辉瓒,还是粟裕有办法。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进一步提拔粟裕,让他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粟裕不辱使命,率部取得辉煌战果,仅1938年至1943年间就歼灭日伪军10万人。1944年车桥战役中,一次歼敌近千人,攻克据点13个。
毛泽东相信,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将领,有能力指挥四五十万大军作战。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曾向中央提出意见。两支部队会合后,陈毅将第一个战役方案报到军委时,毛泽东专门来电询问粟裕的情况,还要求此方案与粟裕研究,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照,体现了毛泽东对后起之秀的重视。粟裕正如毛泽东所期望的那样,3个月内协助陈毅具体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战役,均获大捷。
1947年5月,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在孟良崮全歼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新编74师,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之后粟裕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参与淮海战役的指挥,由此成为解放军中百战百胜的优秀将领。粟裕的成功,是对毛泽东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最好回报。
当然,实话实说,粟裕在任何一方面确实不如其他大将,但从战功上论,粟裕已经达到了元帅级别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