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偶像剧《白色橄榄树》口碑可谓是“高开低走”。
开播前,观众们都说它是“国产版太阳的后裔”,可是播了不久,它就被骂成了“偶像剧版乡村爱情”。
这一切的变化,都来源于“花絮诈骗”?
《乡村爱情》,
也能包装成《太阳的后裔》?
好几个月以前,小印就听说内娱也拍了部战地爱情剧,对标《太阳的后裔》。
那就是《白色橄榄树》。
要说怎么对标的,废墟中男主为女主系鞋带的名场面可少不了。
再看《白色橄榄树》前期放出来的花絮照片,那个战争中相互依偎的氛围感简直拉满。
“我爱国家也爱你”。
网友们都激动了,这宿命感,谁来了不得嗑一口再走?
然而《白色橄榄树》真正播出后,正片却给观众们带来了致命一击。
万众期待的系鞋带场面是这样的:
都不忍心和《太阳的后裔》做对比啊,太伤人了。
炮火连天的画面是这样的:
这五毛特效是几个意思?
还有各种场景的选择和塑造,别说境外战场,就是自家村口都比这个气派。
粗制滥造的脸颊感扑面而来,于是有网友戏称这部剧是《乡村的后裔》。
这真的不怪观众们连夜呐喊“还我氛围感”。
毕竟花絮放出来的照片是真的比肩《太阳的后裔》,谁能料到正片完全“两模两样”。
妥妥的“花絮诈骗”。
当然,被骂过“花絮诈骗”的剧集可不止这一部。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剧被骂。
比如《一见倾心》之前也因为“花絮诈骗”被骂得很惨,还有热度很高的《长月烬明》也因为正片特效还不如花絮的绿幕,被冠上“花絮诈骗”。
“花絮诈骗”,为何年年被骂,却总有剧集再犯呢?这到底是谁的锅?
花絮诈骗为何越来越常见了?
花絮诈骗现在的“猖狂”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毕竟纵观当下的电视剧宣传,前期的吸粉铺垫越来越长。
因为现在的电视剧大多是小说改编,原本就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小说一旦有被改编的传闻,就会有很多人关注。
剧方为了把小说的关注度吸纳为自己的热度,更是从选角开始就下上了“一盘宣传大棋”。
传闻要选哪个演员?演员定妆照和小说形象是否符合?等等问题都是可以炒作的热度。
于是乎,在片场抓拍的一些花絮照片、视频,就都成了在剧播之前的最佳宣传物料。
这些花絮的目的本就不是预告正片的效果,而是达到拿捏演员粉丝和原著小说粉丝的作用,为剧进行尽可能长的前期铺垫。
况且如今市场上的大多数剧集,都是在网络平台播出。
这些网剧的收入方式和传统电视播剧有所不同。
对原本的传统电视剧来说,收视率就是王道,因为它们也没有别的数据来佐证自己的热度了。
可是网剧不一样,网络平台们可以想尽各种办法来“提前预支热度”。比如预约、点播等。
这些新的方式都是在观众们真正看到剧集之前就可以为剧集提供可变现的流量了。
至于剧集本身拍的如何,已经没人在乎了,因为被花絮“诈骗到”的观众们满心期待地点击的“预约”,就已经让剧方赚得盆满钵满。
再加上,花絮的拍摄与电视剧正片的拍摄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团队进行的。
在剧组,往往会为花絮拍摄专门设立一些岗位。
这些专业拍摄花絮的人们,并不受电视剧镜头设计的限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
说白了就是,可别以为花絮都是电视剧镜头截取出来。实际上花絮和电视剧正片完全出自两个团队,其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自然会不同。
甚至还有很多针对单独演员片场表现的花絮,是演员自己的经纪团队拍摄的。
那自然会为了宣传自家艺人而极尽光影设计,保证拍得够美、够有张力了。
而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剧有时会为了叙事抹杀一些花絮中的氛围感。
我们赞叹花絮的美,其实就是在赞叹这些花絮是很有“氛围感的”。
但是氛围感来之不易,电视剧正片的目的并非营造氛围感,而是把故事讲清楚,氛围感对于电视剧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并非基本原则。
所以为了叙事,很多镜头被剪辑剪碎,只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故事的讲述,这样一来,氛围感就也被剪碎了。
氛围感是怎么消失的?
其实所谓的“氛围感”,简单来说就是“抒情镜头”:无需台词,仅用演员在特定场景里的表情动作就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情绪带来的张力。
其中,配乐、光影,还有镜头的升格(即慢动作)等元素,都是画龙点睛的关键。
这样说可能还不是很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一个简单的动画片镜头,仅仅因为加上了慢动作和合适的配乐,这氛围感“挠”的一下,我都要磕起来了。
可见,氛围感其实和画面中此时此刻的表现力有关,和剧情没有十分直接的关系。
毕竟再好的剧情都比不过观众的想象,你给出几个简短的镜头,其张力足以让观众脑补出一段缠绵悱恻的虐恋。
相反你把剧情拍出来给大家看,往往与大家颅内的场面有出入,会收获“就这?”的评价。
而花絮,就是激发大家颅内想象力的关键。
花絮的形式有视频、有照片,相比于一集几十分钟的剧集,花絮都是短小精悍的类型。
试想一种情绪,一瞬爆发,自然比拖着讲完一个故事来说明为何会有这种情绪,来得更有戏剧性,这就是氛围感。
更何况,花絮为了宣传演员形象,往往会捕捉重场戏中演员的一些细小的、十分符合人设和情绪的神态,自然就会突出角色的张力。
这同样是氛围感的来源。
但正片中,演员是服务于叙事的,很多导演并不会去细抠演员的造型神态,更不在乎滤镜是否合适,只是流水线式的赶制。
甚至大部分电视剧的镜头都是“程式化”的。
比如拍摄双人对话戏,就无脑选择“正反打镜头”,即两个角色面对面,两个摄影机也面对面,谁说话,就把镜头切为说话人正面、听话人背面的机位。
这些“程式化镜头”就消解了很多人物的情绪,比如听话方的神态变化这样有助于塑造单一人物形象的画面不复存在。
人物也自然缺少了一部分张力,场景中的氛围感也就随张力而被弱化了。
更可怕的是,如今的一部分电视剧,深知自己的收视热度是可以依靠前期的氛围感花絮片段来把演员的粉丝们骗来买单的,如此愈发在拍摄时草草了事。
粉丝们抱着玩笑的心态,把这样的情况比喻为“诈骗”,可实际上,粉丝们确实是实打实的被骗来当了“韭菜”。
虽然正片的和氛围感比不过花絮是有客观原因的,但若是“花絮诈骗”形成恶性循环,可以预计将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花絮只是锦上添花的片段,正片剧集的质量才是一部剧集的根本。
《白色橄榄树》的口碑高开低走,其实也说明了观众们并没那么好骗,内娱国产剧们,千万别再舍本逐末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