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选之子
- 1,好学成才
1846年,拉什·马格纳斯·爱立信( Lars Magnus Ericsson )诞生于瑞典韦姆兰省一个名叫 Nordtomta 的农场里,但由于家庭贫困往后厄运总是不时降临。
先是其家四个孩子在童年时便已夭折,到了小爱立信12岁时其父又突然发烧去世,最终在他14岁那年还被迫离开了当地的初级中学,开始到附近的博格维克农场做工。但幸运的是,在他辍学的第二年“命运之门”便已开启。
当时其父的老朋友矿业主管拉尔森拜访了爱立信家,原来他正计划前往挪威的埃格松调查铁矿石矿床,而小爱立信便利用此难得机会初次见到了外面的世界。
不过,后面由于计划变动采矿停工,在挪威工作一年多的他便因此而回家。后来,少年爱立信还找过一份铁路工人的工作,也做过铁匠学徒。
此后,他还被铁匠带到了 Charlottenberg(韦姆兰省的一个城市)钢铁厂的铁钉制造部门工作,这是其早年最难得的机遇——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关于工厂各种机器的知识,同时在这个工厂他还能阅读到有关力学和物理学的书籍和杂志。
从1864年开始,青年爱立信又先后在 Arvika、Karlstad 这两个韦姆兰省的城市工作过,其间他还在业余时间雕刻印章拿去售卖,并尽可能地节省支出。
最终在1867年九月份,凑够了充足路费的青年爱立信,便踏上了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行程。后来,凭着出众的手艺,他经过培训后顺利进入 Oller(奥勒)公司工作。
这时的奥勒公司已经成立十年了,专门生产电报机和其它电报产品。这里对于青年爱立信来说就是崭新的“机械知识海洋”,对知识有着强烈渴求的他满怀热情地在此工作了六年。
工作之余,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程制图、数学、德语、英语等数门知识。1872年,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他得到了一笔政府资助并赴德国和瑞士实习。
出国期间爱立信最重要的经历,便是进入柏林 Siemens&Halske(西门子早期名字)工厂那为期两年的学习。此间他掌握了各种工作方法和流程,同时还了解了当时的各种电报设备(下图便是在柏林绘制的作品)。
1875年尾,他结束了两年多的海外求学生涯,满怀信心地回到瑞典——这时候专业知识和过硬手艺皆备的他已经在规划着要干一番大事了。
- 2,艰苦创业
1876年四月份,爱立信拉着卡尔·约翰·安德森(奥勒公司同事)在斯德哥尔摩的皇后大街15号租了一间小厨房,并在月尾注册了名为 L.M.Ericsson 的公司。
公司的初始运营资金非常少,其中安德森贡献了1450克朗的存款,而爱立信则是找熟人借了868.71克朗,可见起步之艰难。
就这样,两个创始人带着一个14岁的学徒,在一个放着两台车床和三个工作台且只有13平米的简陋小厨房,开始了最初的运作。
创业之初,爱立信主要从事修理电报机及其它电器仪表,他以非凡的才能、饱满的精力、精炼的手艺、丰富的工作经验,迅速设计和改进并生产出一系列设备。
爱立信以其优质的工作和优良的产品品质,在当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很快获得了来自消防、警察、铁路运输部门的众多公私机构之订单。
由于生意太好了,当初的那个小厨房早已不够用,所以很快在1876年底他们的修理间便迁移至了雅各布斯堡大街23号。结果没想到,第二年又再次因为生意红火,而搬迁至 Oxtorget 的一个旧庭院。
就在爱立信创业的同年,美国的贝尔申请了电话发明专利,并于1877年成立了贝尔电话公司( AT&T前身),从此电信业崭新的大门正式开启。
也是在这年,贝尔电话公司生产的电话机开始进入瑞典市场。可是,当时这些电话是需要安装的,于是爱立信便被委托进行这项工作。
后来,很多用户又将损坏的电话机送到爱立信那里维修,得益于此他对电话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基于这些经历,他开始察觉到电话机的市场机会。
1878年四月份,爱立信和希尔达·西门森(Hilda Simonsson)喜结连理。由于当时希尔达才17岁还未成年,所以他们不得不向国王申请结婚许可——多亏希尔达之父是皇家马厩管理员。
至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则是在上一年他去她家修理风琴的时候,此后两人便有了信件往来。另外,常言道“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爱立信也不例外。
希尔达不仅是一位称职的家庭主妇,更是爱立信在事业上的好帮手,她最开始的工作是用缎面铜线绕制电磁线圈——这是当时电话机的关键部件之一。
- 3,一战成名
1878年十一月份,在妻子的悉心照顾和全力支持下,爱立信终于推出了自己研制的电话机!此后随着电话需求的增加和公司的发展,他们所雇佣的员工也越来越多。
最终希尔达组建了一支由女性组成的团队,专门负责绕制电磁线圈。同时其工作也发生了转变,她开始接订单、维系客户、管理工厂员工,有时候还要进行谈判工作。
但是为了能够照顾孩子,她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家完成的。未来爱立信公司所使用的官方字体,便以 Hilda 之名纪念她对爱立信公司所做出的贡献。
1880年,爱立信推出了极为经典美观且未来闻名全球的墙式电话机。而伴随生意更上一层楼而来的便是人手之短缺,于是当年爱立信公司开始增加雇员数量,并搬迁到了位于图书馆大街5号的新作坊。
同年,贝尔电话公司利用于美国生产的设备,在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松兹瓦尔、瑟德港等地建立了瑞典的首个电话网络。
至此,真正的较量即将开始。
1881年,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 Gavle(耶夫勒市)为当地一个电话系统公开招标,当时贝尔公司的出价是每年为每户安装和运行系统需要200克朗,签五年期合同。
爱立信仔细研究了贝尔公司的方案后,便推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每个用户的初装费为275克朗但往后每年只需缴纳56克朗作为运维费用。
稍微计算一下,便可清楚爱立信的方案极具价格优势!而且在两家产品的安装试用比较中,爱立信公司的电话有“更加简便、耐用、美观”的评价。
毫无疑问,爱立信这次对国际巨头的挑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在挪威的再度较量中,爱立信又战胜了贝尔——这两次胜利是爱立信公司历史上的首个辉煌商业成就!
爱立信先生的高瞻远瞩与精湛技术,加上贤妻的鼎力相助,以及公司小团队的齐心协力,最终汇聚成一柄锋利的“长剑”,一举刺穿国际巨头的商业围堵!从而飞入了广阔的发展天空。
(二)巨头成长史
- 4,结缘中国
1883年,爱立信公司和斯德哥尔摩公众电话公司(SAT)就电话供应签订正式供货合同,从此开启了双方的长期合作。
同年,爱立信正式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第一家较大规模工厂。
1884年,爱立信公司正式迁入位于斯德哥尔摩图勒大街5号的新厂房,此时的公司员工数字已经接近100名。
紧接着的1885年,爱立信还生产出了第一部手持话筒电话机。
1887年签订了当时最大的一笔合同,为 SAT 在斯德哥尔摩开办的欧洲最大电话局供应基础设备,此时爱立信公司的业务开始腾飞。
1892年,爱立信公司的海外业务拓展取得显著的进展。其不仅与荷兰电话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还与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供货合同——当时的中国订购了2000部电话机。
1896年,爱立信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原始股本达到100万克朗。次年开始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开办工厂(下图所示),组装并生产电话机。
1900年,爱立信已经是个电话机年产量达五万部的大型企业了,但创始人爱立信先生却在这年辞去总裁职务。
三年后又辞去董事会职务,选择了退休,再两年后则直接清空了所持公司股份。之所以这么早就离开他所开创的事业,据说是因为他与工会起了冲突。
1926年尾,爱立信先生逝世,他被葬于斯德哥尔摩以南的 Botkyrka 公墓,且按其要求没有竖立墓碑。
此后又过了二十年,在爱立信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故乡为其竖立起一座纪念碑,碑文简洁明晰:“瑞典电话工业见证了他的成就。”
1900年,第一部爱立信人工交换机在中国投入使用。1902年,爱立信公司在美国纽约开设办事处。次年又与英国国家电话公司联合组建制造公司,工厂设在 Beeston(比斯顿)。
1904年,在美国的 Buffalo(布法罗)购置地皮,准备建立新的工厂。此后,爱立信继续在墨西哥、泰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设立分公司,扩张业务。
1914年“一战”爆发,波罗的海出海口被封锁,这使得爱立信的货物运不出去——也直接导致辛苦多年开拓的海外市场遭受重创。不过,更大的损失还在后面。
1917年十一月份,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爱立信在俄国的资产惨遭掠夺——总价值2000万瑞典克朗的俄国资产(包括工厂和和应收账款)直接被充作新政府国有资产!
1918年,为了应对“生死存亡”之危机,SAT 与爱立信正式合并(之前两个公司已有股权交集),合并后又收到了瑞典政府5000万瑞典克朗的电话运营费用,危机终于解除。
1924年,“中爱”又有了新的交集——中国第一部爱立信自动交换机在上海投入使用。紧接着爱立信还遭遇了股权危机,不过后来在瑞典民族资本的介入下该危机逐渐得到了解决。
- 5,电话之王
1926年,爱立信研发成功的纵横式交换系统正式推出市场,并在瑞典的 Sundsvall(松兹瓦尔)投入运营。
从1931年起,爱立信生产的塑料外壳电话(被称为“瑞典式电话”)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销售,此后在各种老照片中、纪录片和历史影视剧中,皆可见到这种造型美观的电话机身影。
二战后电话市场需求激增,爱立信的纵横式交换系统(该系统被引入中国则要等到1961年之时)开始绽放光芒。
最终在1950年,爱立信的电话交换机承载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国际长途呼叫。
1956年,爱立信设计出了其第一部“手机”——这是一个如手提箱般大小且重40公斤的汽车移动电话,这个不实用的产品算是爱立信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初步尝试。
1956年爱立信还推出了极具设计趣味的“眼镜蛇电话”Ericofon,这个有趣的产品将键盘放置于底部,这样就可以在连接线程内的任意位置拨打电话了,两年后该产品开始闻名于世。
1969年,在澳大利亚的一次竞标中,对其 AKE 交换机非常有信心的爱立信,最终却被竞争对手 ITT(前身即为贝尔电话公司)打败了。这次事件对爱立信打击很大,故管理层开始求变。
1972年,爱立信开始将全部资源投入到 AXE 交换机项目。此后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数字化的系统,并于1977年安装了首台 AXE 数字电话交换机。
1978年,爱立信推出了名为 Diavox 的按键键盘电话,第一批产品被运往沙特阿拉伯,用于使用 AXE 技术建造的新电话网络。
1979年,与飞利浦合作交付的沙特阿拉伯大型合同扩大到包括移动电话系统。经过多次讨论,双方同意使用 NMT 标准,并且爱立信将提供整个系统。
1981年,沙特阿拉伯开始运营爱立信所提供的网络系统,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可用于移动电话的蜂窝系统之国家。同年,北京订购了第一部爱立信数字交换机。
1984年,爱立信最大的竞争对手 AT&T 因为垄断,被美国拆分为七家运营公司,这无疑利好爱立信的发展。次年,爱立信在北京开设了在中国的第一个办事处。
1987年,爱立信提供的中国第一套移动电话系统,在广州和秦皇岛开通。三年后,又为上海国际交换局提供交换机设备。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以爱立信信息系统(Ericsson Information Systems)为名的计算机投资,成为了一项巨大的失败业务。
因为爱立信的产品如小型计算机,在引入市场时于技术上并不完善,其中还伴随着过快的扩张步伐——连续收购了 Datasaab 和 Facit 这两家公司,最终导致爱立信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此后逐渐醒悟的管理层,决定停止对电脑的投资,并最终在1988年向诺基亚出售爱立信信息系统,从而宣告“烂摊子清理完毕”。
- 6,中国一哥
爱立信第一款真正的手持手机,是1987年推出的HotLinePocket,刚开始这被当成一个设计项目而打造。
原来,爱立信当时只是想尝试一下看是否能将所有必要部件安装到一定尺寸的外壳中,所以最初的计划是只生产300台。
但后来松下发现了这款手机并下了一万台的订单,以弥补自身在北欧手机市场之空缺,这也是其首次购买他家设计制造的产品。
1989年,爱立信在之前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第二款手机 NH72。基于全新的设计,这款手机更紧凑和轻便,实用性大大增强。
1990年,全球通讯业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数字时代,此时爱立信的业务重心也开始由固定电话向移动通信系统转移。
1991年,爱立信在全球11个国家安装的 AXE 线路突破了1.05亿条,为3400万用户提供服务。
1992年,爱立信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1993年,又在北京成立了其于中国的第一家独资公司,即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
当GSM网络于1991年在欧洲开通时,世界正式开始进入2G时代。爱立信积极响应这一欧洲制定的标准,并于1992年推出了经典的2G手机 GH172。
1995年,大陆市场基本还是摩托罗拉“大哥大”的天下,但当时爱立信凭借着对中国的深度布局和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出了名震一时的中国第一部GSM手机GH337。
这款小巧精致的2G手机对比当时体型硕大又信号不好的1G手机(大哥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当其被投放市场之时给消费者的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1997年,爱立信正式挤掉了摩托罗拉,在中国手机市场登顶——多年耕耘终于收获了“中国一哥”的称号。
1998年尾,GF788c 上市,这款爱立信下翻盖手机信号非常好,而且拥有多彩机身配色,堪称一代经典。该年爱立信在中国市场依然稳居榜首,这是爱立信手机最辉煌的时代。
不过到了1999年爱立信却被之前的辉煌冲昏了头,在面对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轮番重击后,痛失“一哥”地位并沦落到了第三名。
从1990年到1999年,电信业由于GSM标准的出现,经历了一段爆炸性的高速增长。而爱立信正是乘着GSM这股“东风”崛起的,期间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十年间,爱立信保持了一段年均35%以上增长率的成长神话!同时其基础设施业务还拥有2G/GSM领域40%的市场份额和2.5G/GPRS领域近50%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爱立信成为了当时无可置疑的通信业领导者——通信业务与移动终端业务齐飞!但是,长期辉煌也会麻痹企业的应变“神经”,爱立信的危机即将到来。
(三)合分与转型
- 7,危机已至
1999年初,爱立信的整体运营重组为三个业务部门:分别为网络营运商与服务供应商、企业解决方案、消费通信产品(包括手机)。
1999年三月份,爱立信解决了和高通的专利诉讼;作为和解的一部分,高通的地面CDMA无线基础设施业务及其研发设施均被爱立信收购——包括cdmaOne和cdma2000产品生产线。
1999年四月份,爱立信获得了向日本 NTT DoCoMo 提供WCDMA移动电话和基站设备的订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WCDMA(3G)商业订单。
本身爱立信在1999年手机销量增速就下滑严重,结果到了2000年又爆发了T28机型的质量问题,叠加公司危机公关处理不当,爱立信手机几乎成了手机质量问题的典型代表。
从那以后,爱立信手机销量一再跌落,直至被西门子挤出销量前三名的第一集团。雪上加霜的是,2000年还爆发了著名的“互联网泡沫”危机,全球科技公司皆遭遇重创。
除此之外,投资人对光纤通信和3G的过高预期导致产能和产量的大量增加,和欧美市场相对饱和之需求踏错了节拍,全球的3G发展滞后更让爱立信的看家本领无处施展。
最终爱立信在2000年,迎来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亏损。不过,随后其在2001年快速做出了应对措施:
首先就是执行“瘦身行动”,大幅裁员。另外就是将手机生产业务外包给伟创力(Flextronics),自身集中精力于手机的技术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2001年九月份,爱立信开始向全球移动电话及无线信息设备生产商提供开放标准的2.5G和3G技术平台授权——这后来发展成为了其一大核心业务。
2001年十月份,爱立信与日本索尼分别出资50%组建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将双方的手机业务进行合并。
索尼爱立信公司总部设在伦敦,但是在公司合并的第一年,索尼爱立信并没有推出联合品牌产品。
直至2002年,索尼爱立信才开始推出联合品牌手机,而其中就包括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彩信的手机T68i,但这些举动并没有改变新公司亏损的境况。
- 8,一生“索爱”
2002年,爱立信的核心业务在经历调整之后,发展成四大支柱业务:网络系统设备、全球专业服务、技术平台授权、索尼爱立信移动终端。
2002年九月份,爱立信成功增发近30亿美元的新股,为公司的财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2003年推出的 T610(国行型号为T618),则是挽救新公司于“水火”的一代经典。
这款设计风格迥异于当时市场上其他产品的手机,在随后两年时间里共卖出了1100万台,其不仅奠定了索尼爱立信手机的设计风格,还成功让新公司于2003年扭亏为盈!
于是索尼爱立信乘胜追击,又在2004年推出了主打“双面设计”的K700。紧接着又在次年发布了广受好评的K750,之后更是发布了首款 Walkman 手机W800!
在手机市场越打越顺的索爱,从此便开启了“造神”模式——大批经典手机被推出。
2006年索爱推出了首款 Cyber-shot 手机 K800(国行型号K790),这款高端机由于与007电影联名,知名度迅速提升,之后热销超450万台!
2006年第二季度,索尼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LG,排名世界第四。由于业绩表现良好,索尼爱立信开始觊觎世界第三的宝座。
结果到了2007年索爱还是排老四,第三名摩托罗拉怎么都挤不下来。当然此时索爱还没意识到,这已经是其巅峰时刻了。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索爱手机出货量出现大幅下滑,同时全球市场份额缩小至8%——排名又滑落回了第五。
2011年10月27日 ,索尼以10.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爱立信所持50%的索尼爱立信股份(次年交易完成),索尼爱立信将成为索尼全资子公司。
此后,随着索尼爱立信改名为索尼移动通信(Sony Mobile),爱立信从手机终端领域正式退出,转而专注于移动网络设备和通信专业服务。
- 9,专注5G
LTE是爱立信最先提出的4G标准,并为国际标准组织3GPP所确认。从2009年以来,爱立信已经在全球部署了130多张4G LTE网络,覆盖的用户超过3亿。
2011年6月14日,爱立信宣布将以11.5亿英镑收购美国电信研发公司 Telcordia。交易于2012年1月12日正式完成,该公司并入爱立信的多媒体部门。而其在美国市场的业务,也因此更进一步。
2013年,华为全年销售收入开始超过爱立信,爱立信被迫将全球最大设备商的位置拱手相让。次年,爱立信发布了全球首台5G移动终端原型,开始押宝5G。
但是,2014年还是4G刚兴起的年份,爱立信的5G路线毫无疑问走快了。同时诺基亚也开始加快转型通信业务领域,叠加华为的强势打击,爱立信在电信市场上节节败退。
2015年3月11日爱立信宣布,作为90亿瑞典克朗(约合11亿美元)成本压缩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在瑞典裁员2200人。
2016年,爱立信计划关闭瑞典境内的所有工厂,以结束在瑞典制造产品140年的历史。次年年报录得巨额亏损,同时爱立信全球裁员达到了1.7万人!
2018年8月10日爱立信宣布,为了在快速部署的美国5G网络市场赢得先机,爱立信将加大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力度。
坚持了几年,爱立信的5G路线终于迎来了曙光,所以2017年的巨亏并没有延续,其于2018年的亏损额已经大幅缩窄。
由于押宝5G取得了不错成效——2019年成功扭亏为盈,所以爱立信继续坚定5G路线。近年来,其5G和物联网领域的创新技术,已拥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关键任务类物联网领域,爱立信的技术应用包括了5G智能驾驶、5G无人机、5G云机器人和5G人机互动手臂等场景。
而在大规模物联网领域,爱立信拥有基于 NB-IoT 技术的智能停车、车队管理解决方案,在美国与AT&T商用试点的水联网解决方案,以及智能楼宇、智能天线等先进技术和用例。
- 尾声:
2021年11月,爱立信达成协议将以62亿美元现金收购全球云通信供应商 Vonage,且已获得 Vonage 董事会的一致批准。这项爱立信史上最大的交易,于2022年7月21日完成。
此次收购将为爱立信利用技术领导力(主要是5G技术优势)发展其移动网络业务,并拓展到企业级业务的战略提供支持。
同时,借此还可以加强爱立信在美国的业务,因为 Vonage 是美国主要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并拥有制造和开发业务。可见这次交易的最终目标,还是华为无法触及(制裁影响)的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