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春节档,两个导演常常盘踞在热搜榜单,处境却截然,一个被掌声簇拥,一个被指摘淹没,说得正是饺子跟乌尔善。



先来说饺子,彻底赢麻了。

都上映二十余日,《哪吒2》热度还没降温,仍朝着全球票房榜头部强势攀爬,最终成绩大概会落点在150亿。



甭管第三部拍成啥样,有2的受众基数,想来也是照赚不赔,当然按饺子的脾气,品质折戟沉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看乌尔善,是喝凉水都塞牙。

《封神2》下映之时,大概率止步12亿,延长上映期限也枉然,各方一摊薄、划分,落进片方兜里也就4亿,照业内预估的10亿成本,赔得有点狠。





第二部一折戟,势必连累第三部。

看观众的反应,很一致:一次就看透,彻底失望,绝不会再栽第二次跟头。



眼看口碑失控,乌尔善就想把观众的心拉回来,镜头前把放低身段,所有好话都掏出来:

希望观众像喜欢第一部一样,喜欢第二部,再给我们完成第三部的机会。



三部套拍,赚一部方能推动下一部的制作,第二部一塌,视效最顶的最终篇将举步维艰,所以乌尔善急了。



但机会不是“摇尾乞怜”就能来,当初第一部是超预期的,觉得值回票价的观众自发吆喝,“众筹”闻太师回朝。

结果呢,剧情混乱、特效太糙,要看诸神之战,他拍姬发频繁投降、举棋不定,还跟邓婵玉暧昧拉扯,要看闻太师大摆十绝阵,却寥寥镜头敷衍带过。



要看各施绝技展神威的魔家四将,他拍四个傻大个争相送命,要看殷郊的巍峨法相,他拍三头六臂的蓝精灵。



处处跟观众反着来,还眼巴巴在盼着观众买单,朗朗乾坤,哪会有这般美事。

再看饺子的境界,虽执导的作品量少,却对行业有着鞭辟入里的洞察,采访里率直陈言:

好不容易得到机会,观众既然喜欢,随便把第二部端上桌,不符合我们的追求。



又有一言:

机会是不能糟糕的,必须倾尽所有,去完成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



只字没提乌尔善,却句句扎乌尔善的心窝子。

机会稍纵即逝,当珍视,绝非求而又求,浪费再浪费,消磨殆尽的是观众的信任,信誉见底,导演之路还能蹒跚前行几何呢?



殷郊的法相特效就是一团没有任何细节的蓝色,表情滑稽、肢体穿模,从头到脚“天雷滚滚”,众人皆看在眼里。

到乌尔善这却是翻着花样的夸,极尽辩解:采用最新、最先进的体积捕捉技术,是能量体,愤怒、悲哀和庄严的三张脸,是三重心理的投射,我觉得这形象很酷





饺子一语似剑,凌厉非常,再给乌尔善上了一课:

主打听劝,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认没认真,一眼就能看出来。



相较哪吒第一部,饺子更追求每一帧的视觉极致。

惹得手底下的员工都怨怼声四起:比较龟毛,不达目的不罢休,导演在“折磨”我们。



像是缠连着海底万妖锈迹斑斑的锁链,要飘逸、摇曳,乱中又有序,目标高悬于云端之上,特效团队就踮起脚尖去够。

最终呈现出来,万妖压境、锁链交错,齐齐压向大银幕,震撼至极。





像是海水倒灌,哪吒剔骨削肉等一幕幕,都是前所未有的,不符合常规的,既要美感又要突破想象的。

每一帧精致的画面每一个流畅的镜头背后都是数以亿万计的像素格一点点抠出来,就死磕精神:不放水,不妥协,所有做到自身能力的极限。



饺子跟乌尔善,是一对强烈的对照组。

饺子不迷信国外的制作团队,漫天要价不说,还傲慢到用三流的人员做国内项目,就偷工减料的“忽悠”,效果非常糟糕,硬着头皮收回来自个打磨兜底,才有了纯正的东方美学亲切感。



再看乌尔善,迷信好莱坞那一套,从视效,到音乐,乃至概念都有海外团队的深度参与。

西方思维一渗透,就导致明明本土故事,却有一股刺鼻的好莱坞味,封神要拍成中国版“指环王”,郑和下西洋要拍成中国版“加勒比海盗”,一部接一部全是裹着东方皮囊的西式爆米花。





饺子曾经还有这么一段话:

作品做不好再去路演,那感觉真是生不如死。



好巧不巧,又被乌尔善遇上了,封神路演时,就遭现场观众贴脸开大,绝非平白无故的闹事者,恰恰是影迷,报以高期待后的扑空,爱之深,恨之切,扯着嗓子想找剧组求个答案:

为什么封神的口碑两极分化,你想过没有?



她的声嘶力竭,换来的是剧组的无视以对,最适合“真心换真心”的时刻被白白浪费。

在网络上发酵起来,乌尔善才姗姗来迟的进行回应,坦承自己是没听见,而后滔滔不绝输出一堆,但基本没啥信息量。



据饺子爆料,哪吒系列会慢慢推到封神大战,现下已经闭关,投入创作。

乌尔善得有危机感,别再“贪多嚼不烂”,磨出一部惊世之作,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能抵十部平庸的流水线作品,还不醒醒吗?



——en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