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乌矿产协议风波——资源掠夺的“文明面具”
2025年2月,美乌围绕矿产协议的博弈引发全球关注。
美国在新版矿产协议中提出要求,乌克兰必须让出一半的自然资源收入,包括矿产、天然气和石油,以及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收入
作为交换,美国承诺提供“安全盾牌”和战后援助。然而,协议中未明确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条款,被泽连斯基斥为“殖民条约”。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两度拒绝签署,直言协议“践踏主权”,并将国家推向“经济殖民地”深渊。
而美国则以切断“星链”卫星服务、冻结援助等施压,甚至要求泽连斯基“当场签字”,态度近乎羞辱。
这场博弈撕下了大国博弈的温情面纱,暴露出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小国资源终成强权交易的筹码。
二、“白衣渡江”与盟友的背叛
回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曾缔结抗曹联盟,共分荆州。
然而,当关羽北伐曹魏、威震华夏之际,吕蒙却背弃盟约,以“白衣渡江”奇袭荆州,致关羽败亡。
此举虽短期扩大东吴疆域,却彻底瓦解孙刘联盟,最终使两国在曹魏压力下双双衰败。
今日乌克兰的遭遇与此何其相似!
泽连斯基曾视美国为抗俄“铁杆盟友”,接受军援、依赖“星链”通信,甚至以国家命运为赌注对抗俄罗斯。
然而,当乌克兰资源成为美国“稀土霸权”的猎物时,盟友瞬间化为猎手。
美国以“援助”为饵,实则以协议捆绑乌克兰经济命脉,其本质与孙权“借荆州”后翻脸无异。泽连斯基的困境,恰似关羽孤军深入时的孤立无援——前有强敌(俄罗斯),后无可靠盟友(美国)。
三、乌克兰的困局:资源与主权的生死博弈
1.美国的“资源殖民”逻辑
美国以“援助”为名,行“经济控制”之实。
协议要求乌克兰将未来50年矿产收入半数“拱手相让”,却无任何战后安全保障。
若签署,乌克兰将丧失重建经济的资本,彻底沦为美国资源附庸。
特朗普政府更直言,此举旨在“打破对华稀土依赖”,将乌克兰纳入美国供应链霸权。
2.泽连斯基的“悲壮抵抗”
泽连斯基的两次拒签,既是主权捍卫,亦是政治豪赌。
他深知:若妥协,乌克兰将失去与俄罗斯谈判的筹码(如顿巴斯资源),并激化国内反美情绪;若僵持,美国可能断供军援,导致前线溃败。其策略宛如诸葛亮的“空城计”——以强硬姿态拖延时间,赌欧洲支援、赌俄罗斯攻势疲软、赌美国变天。
3.欧洲的“暧昧角色”
泽连斯基转向呼吁组建“欧洲军”,试图以欧洲制衡美国。
然而,欧洲国家虽批评美国“资源掠夺”,却未提供实质性替代方案。
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持,恰似三国时刘璋对刘备的“虚与委蛇”,终难改变乌克兰的弱势地位。
四、国际政治的“照妖镜”:资源民族主义与丛林法则
乌克兰稀土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关系的残酷现实:
强权的“文明伪装”:美国以“盟友”之名,行“殖民”之实,将资源控制包装为“共同安全”。
小国的“生存悖论”:依赖外援如同饮鸩止渴——乌克兰若拒签协议,恐失去军援;若妥协,则主权沦丧。这与蜀汉失去荆州后的战略困局如出一辙。
资源的“诅咒”:资源丰沛反而招致觊觎。正如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资源重镇徐州屡遭争夺,乌克兰亦因稀土成为大国角力场。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场美乌协议风波,恰似三国历史的现代翻版。
泽连斯基的抵抗,既是弱国的悲鸣,亦是对霸权秩序的控诉。
未来若乌克兰资源遭瓜分,其警示意义将远超国界:主权与尊严,从来不能寄托于他国的“善意”,唯有自强与清醒,方能在乱世中挣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