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2024年,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内蒙古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不久后,内蒙古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的意见,清晰擘画教育强区宏伟蓝图,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的动员令。
这一年,全区教育系统凝心聚力,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把建设教育强区作为“优先工程”,为完成自治区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提供坚实支撑: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着眼政治属性,内蒙古启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区,在全国率先制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全套教学资源库,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边境线上的思政课”等实践品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平与质量,是教育的底色。着眼人民属性,内蒙古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以上,全区共落实学生资助资金48.8亿元、发放助学贷款18亿元,惠及454.7万人次。7个旗县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实地督导评估,8个旗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地督导评估。全区12个盟市中小学、幼儿园入学实现“一网通办”。
以教育之强,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着眼战略属性,内蒙古高等教育晋位升级实现新突破,博士学位授权点由47个增加到59个,临床医学、教育等11个学科首次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零的突破。职业教育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链专业占比达77.7%。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区的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
2月19日召开的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对2025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用七个“着力”吹响了教育强区建设的“冲锋号”:
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级党组织规范提质建强队伍,持之以恒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保持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着力提升教育思政引领力。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区建设,建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打造北疆实践育人大课堂,引导师生在同研同行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着力推进高等教育自强卓越。紧盯“双一流”建设目标,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高校和学科专业布局,落实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加强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引育,深入落实区域合作深化行动,推动高校综合实力尽快实现质的飞跃。
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快职业院校提质扩优,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优化专业布点,启动第二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创建,深入实施“工匠班”计划和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深化产教协同育人。
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加强统筹调度,确保中高考改革平稳落地,提升国通语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分区域、分类别做好教育资源的超前规划,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健全培养培训体系,营造尊师重教浓郁氛围。
着力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赋能。深入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启动编制自治区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夯实应用基础,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深化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我们要准确把握教育强区建设的新定位、新内涵、新形势,努力建设具有更强特色、更强质量、更强动力、更强开放、更强协同、更强保障的教育强区,持续提升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