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谭浩俊”,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2月2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发布“打假”声明表示,该杂志社原编辑阮晓东,已于2018年4月从杂志社编辑岗位离职,他从未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研究单位工作,也不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机构研究员,他的各项活动与杂志社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均无任何关系。
这可是一个大瓜啊!殊不知,这位阮晓东,近年来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留下过讲座、授课、政策解读等身影。就在今年的2月5日,某地建工集团的2025年“新春第一课”培训班,请的也是阮晓东。
这么多地方请阮晓东,并不是阮晓东水平有多高、知名度有多大、知识有多丰富,而是“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头衔。正是有了这个头衔,才让他能够在全国各地沽名钓誉、招摇撞骗,并将白花花的银子收入囊中。
也正是因为他沽名钓誉、招摇撞骗的行为太过明目张胆,以至于网友也看不下去了。去年11月,有网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网留言称,贵中心何以容许阮晓东一个“已离职”且未获“研究员”职称的人一直顶着“国务院”和贵中心的帽子到处沽名牟利呢?建议贵中心公开声明,施加压力。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对网友的“打假”留言,相关部门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是在几个月后才发布“打假”声明,到底是没有发现留言呢,还是顾及曾经是单位同事,不想去“打假”,从而让阮晓东继续招摇撞骗、牟取不当利益呢?
要知道,从2018年离职,到现在已经六、七个年头。期间,阮晓东到底利用“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的身份骗了多少钱财、让多少地方受骗上当,又让多少人被其误导,应当不在少数。那么,为什么阮晓东的原工作单位,一直装聋作哑,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对其实施警告呢?难道阮晓东的原工作单位真的如此不在乎自己的声誉、自己的形象吗?
现在,看似原单位发了个“打假”声明,但是,从声明来看,感觉对阮晓东的冒名行为,有点像央企被某些私企、个人冒名一样,只是想公而告知,而不想追究冒名者的责任。言下之意,就是只要有人愿意,就冒名吧,到时候,我再发个声明、公告什么的,也就算解决了。如此,冒名行为还能根除吗?那些被冒名者损害了利益的单位和个人,又能向谁投诉和维权呢?
识别二维码 关注“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