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据南方周末报道,近日,一条上海医院护士向患者下跪道歉的视频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事发2025年2月16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一名护士在给患者拔针时出血,家属不断要求其道歉。视频显示,该护士跪在输液室的地上,希望坐在椅子上的患者能够对她予以谅解。18日,医院工作人员回应称,这名护士刚参加工作不久,事发后领导对其进行了安抚。
此次事件中,护士下跪道歉的行为并非出于职业失误,而是迫于医院“投诉即处罚”的管理压力。许多医院为降低投诉率,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要求医护人员在面对无理投诉时忍气吞声。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患者家属的嚣张气焰,使医护人员成为医患矛盾的最大受害者。
当前,我国在医护人员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性缺失。尽管《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已实施多年,但对恶意投诉的界定和处罚机制尚不完善。许多医护人员在面对语言暴力或无理要求时,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此外,部分医院为应对投诉,推出“委屈奖”等安抚措施。然而,这种将尊严标价贩卖的做法,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尊严。医护人员需要的不是“安慰金”,而是制度化的权益保护机制和公正的责任归属体系。
为此,很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医疗纠纷调解,确保责任归属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医院“按闹分配”,通过媒体和社区宣传,普及医疗常识,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医疗风险,减少因误解引发的医患矛盾。医院也应摒弃“投诉即处罚”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责任评估体系,为医护人员提供坚实的后盾。
护士下跪道歉的一幕,不仅是个人尊严的丧失,更是整个医疗系统的悲哀。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正视医患关系的失衡问题,通过制度建设和公众教育,重建医患信任,让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