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纯属虚构内容,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寒风凛冽的冬夜,宣化上人端坐床前,脸上神情平和,眼中却透出一丝深沉的思考。

周围的弟子们围坐在他身边,静静聆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聆听高僧的教诲。

多年修行,宣化上人早已见识过无数修行者的困惑与迷茫。许多人苦修多年,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解脱。面对这些心怀疑惑的弟子们,宣化上人终于开口:“你们知道,修行人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吗?”

话音未落,弟子们立刻开始讨论,纷纷猜测可能是懈怠、妄想,或是过度执着,毕竟这些似乎是修行中的常见问题。



但宣化上人只是摇了摇头,神情依旧平静:“你们的答案,都不是。”他的话让众人一时无言,心中的疑问也愈加深重。

这时,宣化上人的眼神略微转向远方,似乎陷入了某种回忆之中。他低声说道:“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困惑。”

在那时,他还年轻,年方二十,天资聪慧,早已能通读大乘经典。他是寺院里最年轻的法师,被誉为千年难遇的奇才,满心以为自己已经走上了成佛之路。

那时的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缺点。每天长时间诵经、禅定,几乎不曾懈怠。见到其他法师诵经时出错,他心里常常会产生一种自豪的情绪:“我比他们强。”

即便是与其他法师讲解佛法时,他也常常隐约觉得自己比别人懂得更多,心中暗暗觉得自己的修行之路无比顺遂。

但某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看似疯癫的老和尚。这个老和尚不像寺院里其他人那样关注经典,也不热衷讲法,他整日只是拿着一把破旧的扫帚,默默在院中扫地。

初见时,年轻的宣化上人对这个老和尚并不放在心上,甚至暗自认为这人不过是个没有修为的老头,扫地又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冬天的一个清晨,宣化上人路过院子,看见老和尚依旧在扫地。风雪交加,院子里的落叶被吹得到处都是,老和尚依旧低着头扫着地,任凭大风吹得满院凌乱。

宣化上人心里有些不忍,忍不住走过去问道:“师父,您天天扫地有什么用?风一吹,落叶又会满地,根本没什么意义,何苦为此费力呢?”

老和尚停下扫帚,抬起那布满皱纹的脸,眼神里透出一丝深邃,仿佛能看穿人心:“小师父,你说得对,我扫的确是没有什么用。但我扫的,不是这些落叶。”

宣化上人愣住了,老和尚继续说道:“我扫的是‘我’字。”



这句话,了宣化上人的心。什么是“我”字?老和尚的话让他产生了深深的疑惑。老和尚继续解释:

“看这些落叶,它们在乎自己是不是最美丽的吗?它们在乎自己落在什么位置吗?它们只是在随风飘落,不执着于任何事物。而我们人心,却总是放不下‘我’字,总是把自己和他人、事物、世界区分开来,心中充满了执着。”

修行的最大障碍,原来正是这种“我执”,它让人无法摆脱对自我的认同,无法突破自我局限,无法真正达到无我之境。

从那一刻起,宣化上人的心境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不再把自己的修行当作一种炫耀的工具,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内心的执着。

日复一日,宣化上人开始跟着老和尚一起扫地。刚开始,他觉得别扭、羞愧,毕竟他曾经是寺里最受推崇的法师,怎么能做这种“粗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发现,扫地的过程带给他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他的心变得不再浮躁,也不再计较得失。

宣化上人顿了顿,目光转向远处的山景:

“你们听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吗?”这句经典的佛语,几乎每一位修行人都曾听过,然而它的深意,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佛陀说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所有的外在形象和形式,都只是幻象。真正的修行,不是寻求某种形式的突破,而是要看破这些形式的虚幻。你们要知道,‘我执’是最大的一堵墙,它让你们无法触及到真实的自我。”

他的话音如清风拂过,让在场的弟子们都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位年轻比丘忍不住问道:“师父,若‘我’字如此难以捉摸,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破除它?如果‘无我’的境界如此深奥,那修行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宣化上人微微一笑:

“你们所问的,正是每一位修行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无我’并非完全的空无,而是回归到最真实的自己。你们每天都在追求‘开悟’,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也正是这样一点才让你们无法开悟。

我曾经也像你们一样,在我修行三十年后,我才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明白一个如何开悟的道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