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拍摄的曹妃甸新城一角。曹妃甸区委宣传部供图

1月1日午后,渤海湾畔的唐山曹妃甸揽月湾旅游景区风和日暖。

一对恋人手挽手行走在网红景点“玫瑰海岸”,驻足于一束巨型玫瑰花造型旁自拍,留下青春的倩影和爱情“粉红泡泡”。

“这里不仅是景区景点,也是曹妃甸区着力打造的省级婚姻登记示范基地。”曹妃甸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齐瑞东介绍,这里除了有婚姻登记、颁证等功能,还有传统婚俗文化体验、网红景点打卡等多种玩法,在许多年轻人心中,成为出行好去处。

业态融合,跨界混搭,正是曹妃甸旅游的“流量密码”。

“人们印象中的曹妃甸,更多的是深水大港、工业基地,是‘文旅+’成就了属于曹妃甸的‘诗和远方’。”齐瑞东说,近年来,依托特有的海洋、湿地自然资源和盐祖、妈祖、曹妃传说等文化资源,曹妃甸主打“文旅+海洋”“文旅+农业”“文旅+科技”“文旅+赛事”“文旅+工业”“文旅+美食”融合牌,努力突破北方旅游城市“冷热不均”的瓶颈,全力打造“全季旅游”的北方滨海旅游城市。

“混搭”旅游季,四季皆旺季。曹妃甸从规划布局入手,形成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核心区夜景设计、重点片区及道路提升改造、智慧旅游建设等规划体系。

海鸥掠过头顶,浪花拍打衣衫,万吨巨轮迎面驶来……2024年12月20日,曹妃甸城市馆序厅,裸眼3D宣传片《蓝色梦想》循环播放,向游客展示着一座年轻城市的成长与变迁。

“这里是展示曹妃甸历史和建设成就的窗口,还为游客探秘海洋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曹妃甸城市馆负责人王思亮说,按照城市综合体的定位,曹妃甸城市馆集城市规划展馆、历史和科技研学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文化娱乐创造力中心于一体。

自2024年5月开放以来,曹妃甸城市馆便以“旅游+科技”“旅游+文创”“旅游+研学”的融合特色,迅速成为热门“打卡地”。

“旅游+”模式,让沉睡资源焕发新魅力。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的河豚小镇,便是从一个小渔村演变而来。

“原本这里就是个仅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渔村。”曹妃甸十里海养殖场党委副书记田庆军说,该养殖场是建于1985年的国有专业化海水养殖场,仅专业化河豚集中养殖面积就达7000亩。

近年来,依托“旅游+渔文化”融合发展,十里海养殖场利用闲置民房,建设了以河豚元素为主题的小镇,同时配套“十里渔家”主题餐厅、乡村动物园、乡村渔乐园、渔乡风情民宿等旅游设施,发展海鲜美食、特色民宿、休闲观光、垂钓露营等旅游项目,让小渔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盐碱滩涂变身渔乐园区,无垠稻田化身钓蟹乐园,乡村野河沟改造为十里荷花塘……随着文旅元素的深度融入,曹妃甸境内曾无人问津的荒野乡村,变成了周边游客聚集地。

春观渔、夏看稻、秋捕蟹、冬赏雪,四季轮回中,游客放飞了田园梦想,渔耕资源带动了乡村振兴。

以多玛乐园为中心,实施休闲渔业精品工程;以龙河华景、桃萄水镇、聚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中心,打造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借助现代农业基础,曹妃甸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

1月5日上午,曹妃甸新城滨海大道旅游风景道海风轻抚,一袭运动装的吴山沿着岸线步道,享受奔跑的乐趣。

“去年9月份,我参加了曹妃甸区举办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从此喜欢上了环城跑步。”吴山是附近一所大学的教师,他说,曹妃甸是一个美丽的滨海城区,步步皆景,跑步本身就是“跟着美景去旅行”的过程。“如今我的很多学生也都成了环城跑步或骑行的爱好者。”吴山说。

曹妃甸新城高校聚集,活力满满的年轻人成为该区“旅游+体育”的主力群体。

赛事搭台,旅游唱戏。近年来,曹妃甸区相继举办海上休闲运动、沙滩娱乐运动、陆地极限运动、空中挑战运动、电子竞技等多项体育赛事,共吸引数万名体育爱好者和游客到来。

2024年,曹妃甸旅游接待人数899.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6.28亿元,同比增长56.65%。

(河北日报记者 汤润清 王育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