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语瑞士人
德语瑞士人(German Swiss)亦称“德意志瑞士人”或“德裔瑞士人”,瑞士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各州的广大地区,约有近500万人(1989年),占全国人口的74%,属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类型。
其先民主要为3—5世纪进入瑞士地域的阿勒曼尼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和当地的土著雷托人。1291年施维茨、乌里和下瓦尔登三个德意志人的州为共同反抗奥地利而秘密结成永久同盟,奠定了瑞士联邦的基石。13至14世纪又相继有德意志人地区加入联邦.尔后逐渐形成为“德语瑞士人”。操德语阿勒曼尼方言(亦称瑞士德语),以标准德语为书面语。大多通晓法语和意大利语。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多属加尔文宗)。主要从事冶金、机器制造、化学、纺织等工业;部分从事畜牧业和乳肉类产品加工业。
二、瑞士联邦
瑞士联邦(德语:SchweizerischeEidgenossenschaft;法语:Confédération suisse;意大利语:ConfederazioneSvizzera;罗曼什语:Confederaziunsvizra),通称瑞士,为西欧国家之一,划分为26个州。
(1)旧瑞士邦联
旧瑞士邦联为阿尔卑斯山中部的河谷社群的结盟,邦联用以维护共同贸易利益及确保重要山区贸易和平。乌里、施维茨及下瓦尔登于1291年签署的《永久同盟誓约》被认为是邦联建立的最初文件,然而,在其数十年前可能存在类似同盟。
至1353年,最初的三森林州已与格拉鲁斯州、楚格州、卢塞恩、苏黎世及伯尔尼等州结盟,邦联扩张后,权力及财富皆有所增加,此后至15世纪末期才有新州加入联邦。邦联在森巴赫战役及奈弗尔斯战役中对哈布斯堡作战胜利,至1460年已控制侏罗山脉至阿尔卑斯山间的大部分地区。而后于1470年代以瑞士佣兵协助打败勃艮第公国大胆的查理。瑞士于1499年在斯瓦比亚战争战胜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后,各州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默许的自治权,神圣罗马帝国几乎被迫承认瑞士独立自主。
瑞士邦联在战争中取得辉煌战果,因而其善战名声闻名于欧洲。邦联的领土扩张仅于马里尼亚诺战役遭受挫败,也终结了瑞士历史上的英勇时代,邦联自此放弃以武力扩张领土。慈运理在瑞士北部州成功进行宗教改革,但却引发各州间的宗教冲突,并于1529年级1531年爆发两次卡佩尔战争(Wars ofKappel)。于1648年欧洲各国签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瑞士为一独立国家并确认其为中立国。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由于经济困难、贵族垄断政权且滥用特权,而于1653年爆发农民起义。至18世纪,天主教及新教各州的冲突仍然存在,于1656年及1712年分别发生两次维梅尔根战争(Battles ofVillmergen),第一次天主教各州战胜,第二次则由新教各州战胜,伯尔尼及苏黎世两州的政治影响力则与其经济实力相符。
(2)赫尔维蒂共和国和调停法案
法国政府征服瑞士并起草统一的宪法,并将政府体制改为中央集权,原属瑞士邦联的米卢斯及瓦尔特林纳则分别被划入法国及奇萨尔皮尼共和国。法国占领期间,瑞士改名为赫尔维蒂共和国,但此外来势力所建立的共和国与瑞士各州高度独立的传统相违背。在此期间,瑞士仅是法国的附庸国。法国军队镇压与当地人民反抗引发如下瓦尔登州的“恐怖日”暴动。
在俄罗斯及奥地利对法国发动的战争中,瑞士人拒绝以赫尔维蒂共和国的名义为法国军队作战。赫尔维蒂共和国的新政府中主张国家中央集权的中央集权派及恢复旧邦联体制的联邦派也有所纷争,拿破仑于1803年招集双方在巴黎进行调解,各党派无异议通过《调停法案》(Acte demédiation),恢复各州自治及邦联体制。
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瑞士重获独立,并确认为永久中立国[33][34][36]。但瑞士军队直至1860年加埃塔包围战(Siege ofGaeta)后才终止协助外国政府作战。瓦莱州、纳沙泰尔州及日内瓦州先后于1815年加入联邦,瑞士的领土从1815年起即未再变更。
(3)联邦国家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瑞士各州由寡头贵族所支配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冲击,演变成激进与保守州的对立。瑞士于1839年爆发苏黎世保守派叛乱(Züriputsch),部分保守天主教州于1845年结盟为“分离同盟”,于1847年与联邦军爆发分离同盟战争(Sonderbundskrieg),战争持续不到1个月,死亡人数不超过100人,且大多是受到友军误伤。分离同盟战争与欧洲各国发生的动乱类似,但对瑞士社会及心理层面皆有重大影响。
在1848年欧洲各地发生革命及骚动时,瑞士起草以联邦体制为架构的新宪法,该宪法大多参考美国宪法;新宪法赋予联邦政府较大权力,各州政府则保留处理地方事务的权限。激进自由州倾向以各州人口比例推派代表的单一议会,而传统保守州欲维持旧体制,经协商后,国会分为上议院即联邦院,由各州选出2名代表,半州则为1名;以及下议院即国民院,共200名代表,依各州人口数量比例选出代表。修改宪法须经全民公投复决。
瑞士于1805年代引进统一的度量衡体制,并于1850年以瑞士法郎为统一货币。
瑞士宪法得以公民投票为全部或部分修改,因此每次修改宪法不仅修改旧有宪法,亦得起草新宪法。由于人口增加及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的变革,反对势力以改革为诉求,进而于1874年实施新的联邦宪法,该次宪法修改引进联邦层次的任意性复决公投(Facultative referendum),并确立联邦政府处理交通、国防、公共卫生及立法事项。1891年修宪后,公民得直接提出宪法法修正案并通过。
(4)现代历史
瑞士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皆未受战火波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革命者列宁于1914年至1917年间留居于瑞士。战争间发生格林-霍夫曼事件的政治丑闻也使瑞士的中立性受到质疑。瑞士在免除参与国际联盟军队的条件下,于1920年经公民投票后加入国际联盟,其总部设于日内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拟定详尽的入侵瑞士计划,但瑞士并未遭受侵略。瑞士在战争期间以武力吓阻、对德国让步等策略延迟了德国的侵略,因而瑞士得以保持独立。亨利·吉桑(Henri Guisan)于战争期间发布总动员令,瑞士战略也由防御边界上固定地点以保护经济核心地带转为长期有组织的消耗战,并撤退至阿尔卑斯山区,依据坚固且存有物资的“内堡”(Reduit)防守吉桑将军于1940年7月5日发表“防御内堡计划”(Réduit Plan),表示“地形有高山作为屏障,提供抗敌无比的可能性”。瑞士也是同盟国及轴心国双方进行间谍行动及谈判重镇。
同盟国及轴心国双方皆于战时封锁与瑞士间的贸易。受德国侵略的可能性及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影响,瑞士对纳粹德国的经济合作及展延还款期限受也随之变动。瑞士经维希法国的重要铁路路线于1942年中断。在战争期间,瑞士收容超过30万名难民,总部设于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于冲突中相当重要。严格的移民及难民收容政策,以及与纳粹德国间的财政关系,使瑞士中立政策受质疑。
瑞士空军与同盟国及轴心国作战,于1940年5、6月间击落11架德国空军战机。超过100架盟军轰炸机及机组人员于战争期间受拘留。在1944至1945年间,盟军轰炸机曾误炸瑞士部分地区,包括沙夫豪森、巴塞尔及苏黎世。
瑞士政府于战后曾提供援助(Schweizerspende)及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的资金,随着欧洲市场于战后复苏,瑞士企业亦从中获益。
瑞士妇女自1959年起才拥有在州层级选举中投票的权利,而在联邦层级选举中投票的权利则是从1971年开始向妇女开放,内阿彭策尔州为妇女最晚获得选举权的州,自1990年妇女才有投票权。妇女在获得联邦层级选举权后,女性在政治上重要性也有所提升,第一位女性瑞士联邦委员会委员伊丽莎白·寇波任职于于1984至1989年;露特·德莱富斯于1999年成为第一位女性联邦主席。
瑞士于1963年加入欧洲委员会。1979年汝拉州自伯尔尼州分出,成为新的一州。瑞士于1999年4月18日对联邦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系列丑闻迫使瑞士银行业进行改革。1995年,瑞士的银行在犹太团体的压力下声明他们发现了存于1945年以前旧账户中数以百万元计的“沉睡的存款”(大部分属于纳粹大屠杀的受难者和幸存者)。由于被指坐拥如此财富而从未尝试寻找其主人,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在1998年同意向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家属支付12.5亿美元的补偿金。
瑞士于2002年经全民公决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瑞士乃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创始国,但并非欧洲经济区的成员国。瑞士于1992年5月提出加入欧洲联盟的提案,但于同年12月加入欧洲经济区的提案由瑞士公民公投否决后无进一步行动。瑞士同时是第一个以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加入欧洲经济区的国家;而后瑞士又对欧盟相关议题进行了数次全民公决,但由于意见不一,加入欧盟的提案冻结,现时实行了部分欧盟的标准,例如欧盟和瑞士之间各国人口可自由互相进出。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