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网上了很多的省钱方法”
“日常也严格付出了行动”
“但是工作3年却只攒了50元”
——来自90后小伙@搁浅的吐槽。
刚开始我看到小伙的吐槽,我也很好奇,工作三年才拼命攒钱,才攒了50块钱,是怎么做到的?
直到看了小伙的“省钱行为”,差点把我笑疯了,简直和我一模一样,太真实了。
很多网友也笑称:我都不敢看下去,怕学会了。
[为了大家更好的阅读体验,下面会按照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
“善用平替”
网友说:
“善用平替”是新节俭主义,主打一个拒绝溢价,追求一个性价比。
我开始确实也信了,于是就打算“善用平替”来省钱。
结果,最后反而花了更多。
因为了平替的概念,所以看到打折的、促销的就忍不住购买,不买就感觉亏了一样。
久而久之,小钱花得越来越多。
用奶茶代替了喝水,外卖代替了做饭,有时候就和姐妹下下馆子。
钱包反而掏空了。
其实,只要仔细地想想也对。
平替看起来“省钱”,然而平替的本质,就是一种营销出来的概念。
不但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找平替,还抠抠搜搜的花了很多钱。
关键是花了钱,还得不到应该有的满足和开心。
所以,我再也不相信什么“平替消费”了。
该省的省,该花的花。生活不一定先苦后甜,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反而才是最省钱的。
“善于理财”
网上“毒鸡汤”:
工资是不够花的,要学会善于理财,才能让钱省钱。
好吧!我信了。
于是,变着法的把自己微薄的工资去理财。
跟随“大师”挑选一只所谓的好基金,经过几年的沉淀,金额终于突破负一万,稳定实现了资产的负增长。
心里安慰自己,既然玩基金咱不是那块料,那就玩点简单的理财。
买刮刮乐!
一次不中没关系吖,买的多了,亏的也就多了。
顺利给自己的钱包雪上加霜。
“赏罚分明”
“大师”说:
大家花钱都是在“情绪消费”,随着心情去买单,想要省钱就学会,做事情的时候赏罚分明。
看了“大师”的话,瞬间感觉一句惊醒梦中人。
结果:
心情好的时候,觉得该奖励自己一下,买件衣服,吃点好的。
心情不好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委屈,然后该奖励自己一下。
完成工作任务,开心。奖励自己一下。
没完成目标,不开心,鼓励自己一下。
彻底让自己的钱包掏空,以前没搞“赏罚分明”这一套的时候还好,这一学步要紧,反而花的更多了。
“只买刚需”
鉴于前面失败的教训,不敢“乱省钱”。
于是,决定只买刚需,这总没错吧!
结果,真到了事实“省钱计划”的时候,发现这也是刚需,那也是刚需。
这也想买,那也想买。
到最后,钱没省下,家里东西的使用率已经高达0%。
果然!
刚需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不点外卖”
都说不点外卖,就能省下很多钱,最起码省了配送费。
果然爱,吃了一碗牛肉拌面只花了15块,瞬间为自己省了4元配送费而沾沾自喜。
结果,回来的路上买了杯奶茶14块,看到了烤红薯的又花了4块,再加个糖葫芦5块。
回到家就懊悔不已,还不如老实地点个外卖。
“不打车”
咱就是说,不打车,坚持骑共享单车,省下的都是实打实的“银子”吧。
有一次出差,为了省打车费,脑子一短路就蹬自行车去了车站。
结果发现没有规定的地方还车,只能无奈又"蹬"回来,最后为赶时间还是花钱打了车。
还有一次去找闺蜜玩,为了省30块打车钱,决定骑共享电动车。
快到目的地了,发现超出运营范围,电动车就断电了,这时候我还没意识到问题。
然后一路推到她家,要停车了发现没有地方停车,然后就被扣了30块调度费。
“不开空调”
为了省点空调费,就和闺蜜约好去逛超市,顺便蹭冷气。
走之地说的好好地只逛不买。
结果,吃饭我们两个人一共花了100元,然后两杯咖啡30元,衣服一人花了200元。
最后打车回家又花了20多,不但没省钱反而多花了很多。
真不如老实的宅家开着空调凉快。
“花销记账”
网友说,想要学会省钱,要先学会记账。
每月复盘,把不该花的标记出来,下个月就能省下一笔钱。
我一听,太有道理了,于是记账软件上“怒”开了一个永久会员。
为了这个会员,我硬生生地记了6个月。
结果最可悲的是,最后发现自己开始“自欺欺人”地做假账了... ...
就是这样,工作三年,我硬生生地攒了50块钱。
所以,宝宝们没事不要“乱省钱”,该花还得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