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85年的梁文锋,89年的那儿那茜,80年的饺子,一个接一个破圈为大众所熟知,他(她)们硬实力、软话题兼备,80后的中流砥柱感仿佛已陡然建立。

而到了最近几天,有个焦虑的谣言在偏颇地传染着,说“80后死亡率5.2%”“每20个80后就有1人去世”“1100万+80后消失了”。

按照希布塔尼的观点: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含糊不清。80后话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一朋友的表哥,87年的,一口气没上来,走了……生死无常感,让人觉得迷离;而它的模糊性在哪里?

按照同是80后的中国人民大学李婷教授的溯源,这场谣言的源头或许是有人与AI的对话。

本来谣言的作用就类似催眠术,它迷惑人,征服人,引诱人,激励人。这几天一直在用AI做文本润色试验,发现现在的AI,已经是高考作文满分水平。文采斐然,哲理性也不错。据说AI写作已经渗透到了各种工作报告、民主生活会心得、文案策划等等,集体比拼工具整合能力的“机心时代”到了。从觉得AI也就这样到AI是神,也就一个月的时间。某地方报纸甚至宣称“单日处理量=全市公务员10年工作量”。有点过了。

安静独立地、无所凭借地思考,成了一种奢侈。好在一部分80后,还是愿意让自己的人生独特而丰满的,他们愿意沉潜,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推崇独立的有核心的能迭代的研究精神。

不然,在这样复杂多变、不变则已、一变阴阳颠倒的社会中,我们的精气神还有文化内涵,会被重伤。AI如果是至福,也会有至祸。AI如果有神性,它也会有魔性。人在天地间,始终要做个平衡者。

从2025年开始,“80后”正式成为“顶梁柱一代”。从出生就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外在和内心经历最多变革的“爱不起来,死不了”的一代人,终于被世人承认,哇,还行啊!

我曾在2018年写过一篇《》,那时候的写作背景是80后的兽爷揭示了长生生物疫苗事件,让给孩子接种的不少80后父母极为焦虑。这篇文章是我第一个超过10万的文章。

写作这文章的前几天,我在硅谷出差,在奇点大学上了一天课。现在想来,那时候还是Google和NASA的时代。其主导者雷·库兹韦尔提出的“奇点”概念,指的是科技快速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智能机器的能力将超越人类,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如今看,短短六七年后,引领这个命题的主角是马斯克、黄仁勋、奥特曼等等,如今中国也有了梁文峰等“杭州六小龙”。

当时我还写到,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更新增长已经放缓在2013年年底。谁能够想到,十年后,AI又变得这么香,能力突破奇点。当时,硅谷还没有如神般的马斯克,从2011年他宣布猎鹰重型火箭的研发意图,称2013年要首飞后,连续失败7年,低落沉潜。果然,人的眼光最多看三五年,能看十年以上的人寥寥无几。

那时候,我们还言必称“摩尔定律”“指数型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个特定技术的发展是平庸的,鲜有突破,直到某个时刻来临,在短暂的阶段里就能实现爆发式增长。

而在2024年,摩尔定律宣告终结。

在《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这本传记里,在摩尔定律下,10年的算力可以实现约100倍的增长,而黄仁勋实现了8年1000倍,这意味着英伟达已经把算力基础设施从“摩尔定律时代”带入了“黄氏定律时代”。

在2018年的GTC大会上,黄仁勋指出,在短短5年内,英伟达的GPU处理速度提升了25倍,这一成绩远超摩尔定律的预测。黄仁勋2岁时,摩尔定律被提出。他最早聘用了CUDA之父约翰·尼科尔斯,约翰加入英伟达之前是并行计算的连续创业者,也是连续失败者。他是一个科技疯子,为了研发,向家人隐瞒癌症病情数年。他让黄仁勋相信摩尔定律正在走向尽头,英伟达有一天会超过英特尔。

历史,都是在自己默默地不被关注地努力着。低调且疯狂,只有它自己知道自己的真正叙事逻辑。它喜悦,它沉潜,它知道自己的方向。

我每隔三五年就会写个80后相关的文章,里面会扯点当时的事件和历史进程进去,以后对比起来肯定非常有意思。

Deepseek的出现,又让行内人质疑,黄氏定律,那么快的算力增长,真的有意义?中国的80后是中西方兼通的。

DeepSeek在倒逼OpenAI推出开源版本的产品,Grok3在倒逼DeepSeek开启融资来买更多的英伟达,OpenAI在倒逼Grok把商业模式嫁接到X平台的会员费上……都是博弈。


其实国外早就注意到了DeepSeek,各种力量和势力因缘和合之后,就成了改变认知的爆炸性舆论。这几年的经济低沉,让我们对自己的人才矿藏也严重低估。很多所谓价值观、逻辑、评判标准,也不是内核,它说变就变,一会儿摧枯拉朽,一会儿鸡犬升天。真正的内核,是你究竟此生为了什么矢志不渝。

去年底,其实身边消息灵敏的朋友都有点感知。我的一个科技媒体大V朋友,现在回忆起来说,去年年底曾收到DeepSeek邀约,去聊聊如何面对越来越多的采访和来访,她因为忙,没有顾得上,现在看来,真的是认知范围需要扩展了。这些杭州的公司得以野蛮生长,可能就是主流人群没有关注他们。他们不需要应酬,甚至不需要公关部门。

也是去年底,我一个做量化的朋友,开始写这方面的话题的文章投给我,因为文章叙述过于简单我也没太在意。过了一两个星期,就看到DeepSeek在国外爆火。如今,身边的朋友几乎都在用它,可见一个强大的认知观念,在人群中的渗透,用不了两个月,就是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现在人们发现,杭州也成了中国的硅谷。“六小龙”迅速成了主流,所有的关注点都在他们身上,并且,还往外拓展,可能又会敏感的政府、媒体和意见领袖挖出来“十兄弟”等等。朋友圈肯定越来越大,圈圈扩展。

“六小龙”中,除了90年的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其他最主要创始人全是80后。梁文峰是85年的,跟我们作者忆湄还是同届的;深处科技的朱秋国,1982年生人;强脑科技的韩璧丞,1987年生人;群核科技的黄晓煌,1987年生人;游戏科学的冯骥,1982年生人……

80后是第一代,可以靠自己的知识红利、认知突破改变商业世界的一代人,不再依赖资源、关系和地位,就靠勤勤恳恳自有意志和能量,改变命运。

在这之前,80后的基调是偏悲的。我写过80后总体是隐忍的、中庸的,相比90后、00后,他们不冒进也不标新立异,年轻时候成家立业不恐婚恐育,心里是有家国大局和集体主义痕迹的。

我有一次演讲前去化妆,遇到了一个创业公司的美女老板,说00后说走就走,提高工资也走,只有80后最好用,因为他们有房贷和子女,他们在40岁的关口前后,最担心没人要,被这个社会遗弃。

那个科技媒体的大V闺蜜,她几乎认识大部分大厂的中高层,她说大厂的规律就是你45岁就必须走了。当然能让你非常体面地走,给足补偿。但这也很令人焦虑啊,所以他们在35~45岁这个期间,会拼了命地攒资源,囤实力。自我驯服,天选牛马。

80后好像是为工作而生的,她本人,家境优渥,是富二代,老公很宠,幸福快乐,但她每天工作16小时,大大小小的事都自己处理,完美主义倾向严重,虽然几百万赚得好像也稳定,她总是活力满满,但又瘦又睡不好觉。有一天她说去北京出差的饭局上,9个80后,4个给他人担保,财务状况堪忧。

35岁现象,好像就是专为80后诞生的。总之,什么样的新词,好的坏的,都是80后先启用的。

80后就是网络社交的第一代。大道、小道消息面前,他们都知道,也知道要朴素辩证地思考,因为他们就是在变化多端的人世间锤炼长大的。

80后,一直身处变革的最前缘,出生于改革最猛烈的时候,从富二代到农二代,阶层分化最严重;他们是交学费的第一代人,精确躲过分房等社会主义福利,什么都要自己扛;毕业遇到金融危机,长身体的时候遇到SARS,身体最壮的时候遇到新冠;退休都没个准信,要等被权衡利弊计算后得出个具体年月;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小白鼠、小蜗牛(房奴孩奴)、小候鸟(漂泊异乡),是最缺乏诗意和闲适的一代;他们是房奴是孩奴,是离婚潮第一代人;他们是计划生育改革影响最大的一代,原来阻止他们出生,现在拼命让他们生,二胎三胎的,有因必有果吧;他们通过大学扩招和农民工进城,成了城市化的主流,是最流动的一代人!

当然这些都是老掉牙的一些总结了,动荡之中,80后能安稳全靠自己的实力和定力。

2022年,四年后,在上海静默的时候,我也写过一篇《》,又补充了以为这代人生于温饱年代,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挨饿,结果就经历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想想不过是三年前的事情啊,2022年《人世间》爆火,主角也是80后。


都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但80后的慢性痛苦,实在太丰厚了,好在他们当中现在有一部分觉醒者,通过了第一波35岁和45岁的考验,活得坦然自如通透了。梁文锋说的人非常多了,《》我也写过了,现在说说那儿那茜。

虽然我不喜欢《封神2》的剧情,殷郊的动画特效真的是一言难尽,在哪吒的精良制作之下令人感觉到汗颜,被网民吐槽得已经不值得一救了。但是我觉得乌尔善导演选演员培养演员的能力还是不错的。

89年的那儿那茜,在春节假期期间收获了一众赞叹,朋友圈就有两个铁粉——知名网红二混子说,“我宣布今天我是她的人”;还有网红财经博主Spencer说,请让邓婵玉火起来。

那儿那茜塑造的邓婵玉真的是让80后男男女女们都感觉到新奇、惊艳,这样的演员太少了。


果然,邓婵玉出场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是两个字“野淡”。我看到的,并不是完全的控场的那种霸气飒。那种男性特质直接转移到女性身上的那种粗暴感。

野性是因为她在战场中长大,淡是因为她好像也无所求。因为父亲不在了,家没有了,她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跟父亲战死沙场,所以,当太师闻仲隐退的时候,她主动向纣王殷寿领下这任务。

她的威武霸气,是沉浸式的自然表现,她的淡,则是一种孤独感。野心勃勃,一般都有一股权力欲望、胜负欲望的“血腥油腻味”,她的淡,则是一种没有被血和仇恨污染过的真心。

她说她的父亲,从来不滥杀无辜,她可以去拼死杀敌,但绝不杀无辜。姬发说,“我为活人而战,而你是为死人”,一句话的力量不可能那么大,但她脱下战袍,跟着姬发在丛林里行走的时候,有了某种暧昧的感觉。其实这若隐若现的爱情,不合时宜。《花样年代》时代已经过去了。

最终,她成了双方都可以摆布的棋子,这是让我觉得古代女性力量总是无力的地方。总是有那么强烈的对于父亲、家庭,甚至更大大局的牺牲感。

总觉得她在做将军时候被嘲笑的“有女怀春”,到最后死在姬发怀里让他唱“有女怀春”的是两个人。

那尔那茜的表现让黄渤赞叹,说哪找到这么一个女演员,她潜心学习武术、骑射、格斗、双刀、击鼓、潜水等技能,在1年半练功之后,才正式开拍。2017年参加电影训练营,她等了7年,第一部才有了她的一个镜头,只有三秒出场,第二部才是她完整的表演。


她有原生之美,眼神坚毅,面部线条流畅,心力足够,宇宙都会为你让路。

28岁的时候,其实是最纠结的年龄,这个年龄如果不结婚生子有稳定工作,那未来的人生基调都要特立独行。只有强劲的内核,她决定放弃所有全神投入。

一个人若是不被坚定地选择过,一定要被自己坚定地选一次。

她每天都要训练,在未来会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还在拼命付出,并且不知道有没有结果。

有时候不付出200%的努力,不全力以赴,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的内核。真内核一定是行动出来的,并不是悟出来的。

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爱过一件事,为它们拼杀过、奉献过的人生是轻如鸿毛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孔子困于陈蔡之厄,绝粮七日,吃的是清炖野菜,被批评过“朽木粪土”的宰予已饿晕过去,而安贫乐道的颜回还在择野菜,孔夫子自己则在鼓瑟而歌。按照秦老师的话是,精神力量,会使熬变燃。

人都是相互给机会,机会不是一下子来的,机会也是包着藏着的,你只能跟它日积月累地相处,死磕,你才能练就一身本领。

只有练出来的本事才是真内核。

她的饕餮纹的挡额,都是自己要求加的,她已然把自己跟角色合二为一,得到滋养。未来她还有新剧《长安的荔枝》,肯定也会成为爆款,她和作品是一起诞生的,她不会被原有的作品拖垮。

现在人们认可的就是,足够长时间的沉淀和努力,自我隐藏,等到有一天闪闪发光。就像现在,连小镇做题家,应试教育被诟病的人,也被DeepSeek团队的员工们正名了。读书好,聪明,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开放式创新教育,咱都行,环境怎么样咱就做好该做的事情。

现在人们还能靠什么创新,就只能是自己那股超越自己日常的精神。这个时候,更应该思考生命是什么。

我有一天早上,在世纪公园的梅林里一路小跑五公里。然后听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存在?薛定谔在1944年左右就觉得人们的知识越来越广和深,但是越来越有困境,怎么办呢?

自己按照自己的核心的学术和研究能力活着,但是得跟很多领域很多人发生新的链接,因为本身,整个世界都是相互依存的。

一生万物了,万物又怎么变成一?

薛定谔说,要把所有已知的东西融合成一个整体。一个人要想充分掌握比一个狭小的专门领域更多的知识,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其实一个人很难穷尽哪怕一个狭小领域的知识,专业深不可测。怎么办?

AI能把一切联系变得更快,更跨界。我们需要更高维度的认知去引领它,甚至要引领自己。

要记住,即便大海都不能让一滴水隐没。我们即便是小小的螺丝钉,也有一种奇妙的本自巨足的特点。薛定谔说,假定你能给一杯水中的分子做上标记,再把这杯水倒入海洋,然后彻底加以搅拌,使有标记的分子均匀地分布于七大洋;然后,如果你从海洋中任何地方舀出一杯水来,你将发现这杯水中大约有100个你所标记的分子。

这个世界,混乱度越来越加深,即便是AI也解决不了生命本身的负熵,人唯有更新自己,才能让生命改善。坚持到别人看不见你,坚持到别人都放弃,最后所有人看见你!一切所应为,心恒处无为。

歌德说:在变幻无常的现象中徘徊的东西,用永恒的思想将其固定。还说,你高高腾起的精神火焰默许了一个比喻,一个意象。

80后已经高高腾起精神火焰!熬燃吧!


No.621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简介:秦朔朋友圈主编,上海作协会员,公众号:水姐。视频号:
中年好友水姐/阳明心能源。代表作:《阳明心能源》。‍ ‍ ‍ ‍ ‍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

欢迎点看【水姐视频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