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深圳市政府在官网
“深圳政府在线”正式发布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全文
展现2035年的“新”深圳
深圳梦将持续解读,今天特别介绍
深圳各区规划指引,这将深刻影响深圳城市空间规划
未来深圳人将按照这个规划指引搞钱、住房、上学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分区规划指引
第一节 分区规划指引
第131条 福田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打造以福田中心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新引擎。加快广东福田保税区、福田口岸、皇岗口岸及周边地区的功能升级,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科技园建设,与香港新界北地区协同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现有福田中央商务区的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延伸至香蜜湖片区,沿深南大道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集聚的金融服务核心街区。大力改善梅林、车公庙、金沙、华强上步、八卦岭、彩田北等片区的创新空间环境和服务配套水平,打造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以中央商务区慢行系统为核心,以笔架山、中心公园、塘朗山、安托山、园博园、红树林湿地为节点,塑造山水连通的绿色生态网络,打造中央活力圈。依托华强北博物馆、国际演艺中心、金融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文体设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地标集聚地。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7.3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58.24平方千米,按照155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32条 罗湖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加快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功能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先行启动区建设,打造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增强面向湾区的高端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多个统筹片区的二次开发,优化用地结构,提振中心区功能,持续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和宜居水平,让老城区焕发更多新活力。将笋岗-清水河片区打造为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产业基地,以蔡屋围片区为重点,聚焦发展跨境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大力发展高端消费、跨境消费、新兴消费,加快推动东门片区从传统消费街区向国际性、地标性商圈转型升级。依托梧桐山、银湖山、深圳水库、深圳河、布吉河等自然区域,构建纵横交织的生态网络安全格局,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2.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36.16平方千米,按照11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33条 盐田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融合山、海、城、港多元城市意象,塑造鲜明的特色城区风貌,打造小而美的宜居幸福精品城区。注重产业协作,加强与龙岗、坪山的物流产业联动,携手大鹏促进海洋经济、滨海旅游等合作发展,依托北山、成坑等片区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基地。推动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落地并促进其功能延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离岸商贸核心区,发挥盐田在东部滨海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紧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推进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建设,探索恢复梅沙旅游口岸功能,推动城区旅游全域化、全季化、精品化发展,打造海洋体育(国际)交流中心。以港城融合为契机,实现盐田港向自由港、信息港、智能港转型升级,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力,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31.36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29.76平方千米,按照3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34条 南山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加快深圳湾、后海两大总部基地建设,强化总部经济发展和高端要素集聚,携手前海共同增强引领湾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统筹推进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西丽高铁新城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推动深圳湾片区提质升级,打通各片区之间的功能联系,促进重点片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加快建立科技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空间和产业结构双升级。构建围绕大小南山、塘朗山-安托山、阳台山-大沙河的绿色景观廊道,打造山海相连、开放共享、活力友好的公共空间体系。加强南头古城和华侨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历史与当代人文特征保育,打造更具湾区人文魅力的赤湾文博圈。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5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95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0.2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126.89平方千米,按照20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35条 宝安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共同增强湾区门户地位和功能。重点提升宝安北片区的规划建设品质和综合服务能级,打造辐射带动深圳西北部地区发展的市级功能中心。以尖岗山-石岩南、铁仔山、新桥东、立新湖、燕罗等片区为重点,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茅洲河沿线地区产业升级、空间重塑,打造成为深莞合作的重要战略走廊。强化与会展海洋城、宝安国际机场、大铲湾等重点平台的协同联动,加快布局国际会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东莞市、光明区共同推动茅洲河水环境协同治理及品质提升,积极开展西湾红树林人工岸线修复。加大民生服务类设施用地供给,促进人口分布与服务供给的均衡发展,提升城区宜居水平。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014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5626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65.5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258.71平方千米,按照445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36条 龙岗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依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和龙岗中心城,建设深圳东部综合服务中心,承担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及高端国际化文体赛事活动中心功能,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坂雪岗科技城为核心,联动平湖、吉华等周边区域,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发挥平湖枢纽能级,构建面向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制造供应中心及国际现代物流发展示范区,打造市级功能中心,辐射带动深圳北部与东莞临深地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宝龙科技城、阿波罗未来产业城等重点片区建设,携手坪山共同打造深圳东部新能源高铁新城,依托坪地国际低碳城积极探索率先实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规划建设海吉星“菜篮子”基地,打造核心生态绿廊、环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生态绿廊、国际低碳城滨水生态区三大绿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积极弘扬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节庆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提升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特色文化街区品质,高水平推进鹤湖新居、大田世居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不断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15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3172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4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253.56平方千米,按照425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37条 龙华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以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为核心,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观湖片区服务能级,将鹭湖中心城建设成为带动深圳中北部与东莞临深片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中心。依托梅观创新产业走廊加快整合沿线产业空间和创新要素,建设湾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新城。加快九龙山数字城建设,推动清湖、华南物流园片区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坂雪岗科技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集群。强化大浪、观澜的时尚文化内涵。大力推进学位短缺片区中小学建设,提升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加快推进龙华能源生态园等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强观澜河、大水坑水库等沿线碧道和绿道的有机串联,打通重要通风廊道,缓解局部城区热岛效应。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68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842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19.3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136.86平方千米,按照25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38条 坪山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提升坪山站枢纽能级,高标准建设站前商务区和燕子湖片区,联动龙岗合力推进深圳东部新能源高铁新城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坪山高新片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城、新能源汽车城、世界级高端制造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试验区。促进与惠阳、大亚湾的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高质量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示范区。强化与香港科技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飞地联动,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延伸区。以马峦山、田头山、坪山河沿线蓝绿空间为生态基底,营造半边山水半边城的生态空间格局,打造现代都市田园,形成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交融的东部文化新高地。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178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4078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47.4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82.41平方千米,按照11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39条 光明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联动松山湖-中子科学城等片区,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依托,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以凤凰城、公明、马田、玉塘等片区为载体,布局功能转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产品中试平台和成果孵化平台。以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光明中心区,以站城一体化理念建设光明城站枢纽综合体,加强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配套环境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茅洲河绿廊和周边郊野公园构建科学城蓝绿活力环,高标准建设现代都市田园,打造农业、文化、观光融合发展新地标,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4782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3232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4.8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87.29平方千米,按照14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140条 大鹏新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坚持生态引领,加强马峦山、排牙山、七娘山与大亚湾、大鹏湾的系统保护利用与修复,筑牢区域生态屏障。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碳排放交易权试点,率先形成可持续、高质量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挖掘较场尾、大鹏所城等特色文化资源,实施南澳街道综合整治和渔村活化,探索建设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打造滨海休闲、海上运动、科普教育、环岛观光等多种形式旅游业态,推进旅游业高端发展。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等对外通道建设,加强与都市核心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提高葵涌中心区的空间品质和综合配套水平,提升滨海旅游服务中心的服务能级。以坝光片区为核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培育综合性食品产业集群,打造海洋高等教育与基础科研先导区。以新大-龙岐片区为载体,建设龙岐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提供文化、旅游、生态游憩深度融合的休闲体验。
主要指标。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041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2980亩,陆域生态保护红线192.2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60.86平方千米,按照35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第二节 特定功能区规划指引
第141条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立健全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契机,整合新拓展空间资源和战略资源,优化形成更具辐射带动力的西部向湾发展格局。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城”的空间结构,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造湾区城市新中心。打通多条山海生态景观通廊,释放沿海地区岸线活力,营造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积极推动宝安国际航空枢纽港和西部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统筹发挥深圳机场海空铁联运优势,加快构建面向亚太、连接欧美澳,衔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网络,依托深圳港西部港区,联动香港着力提升航运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打造会展海洋城、空港枢纽城、国际金融城、深港创新城、自贸服务城五个产业新城,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布局科技创新、国际金融、会展海洋、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等产业功能组团。强化对新扩大区域的协调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加快引进国际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为全球创新人才及港澳青年提供心向往之的世界级就业生活环境,打造成为充分彰显现代城市文明的超级湾区都会。
第142条 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指引
发展策略。强化轴带支撑和功能组团式发展,打造“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空间结构。“一心”是指围绕政务文化片区和高铁片区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组团,“两轴”是指南北向通山达海的城市综合发展轴和东西向对接区域的产城功能拓展轴,“三带”是指以红海大道和滨海岸线为载体的沿海综合发展带、以圳美绿道和创智路为依托的沿山生态发展带、以通港大道和创智路为串联的西部智造产业带,“四组团”是指环绕中心组团布局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大功能组团,将西部组团打造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将东部组团打造为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将南部组团打造为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将北部组团打造为康养度假区。围绕龙山、狮山、南山以及赤石河、南门河、明热河等重要生态斑块,构建“一湾一屏三山三河九廊”的生态安全格局,打造山海连城的全域绿色开敞空间体系。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全方位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基础设施同城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陆海规划管理和资源利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同、城乡融合、陆海统筹的全面协调发展示范区。
(内容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坪山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