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4年的电影圈,会发现“老骥伏枥”这个词确实所言非虚。

78岁的吴宇森翻拍自己的经典之作《喋血双雄》。

虽然新作口碑不尽如人意,但年逾古稀再执导筒,依然让人钦佩。



(新版《喋血双雄》片场照)

另外一位,94岁的“东木”老爷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为观众带来了《二号陪审员》,奉上自己的谢幕之作。



(《二号陪审员》片场照)

仿佛这种“不服老”的精神会传染一样。

77岁的北野武携新片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北野武在2024年威尼斯电影节)

然而在新闻发布会上,这位日本殿堂级导演的一席话却让人颇感意外。

北野武表示,新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让他感到“有点尴尬”。

继而补充道:“我本应做得更好,应该更认真地对待它。”

这是导演本人的“自谦”?

还是说,他已经意识到作品存在某些“瑕疵”?

正好这部影片最近上线,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破碎的愤怒》

Broken Rage



北野武。

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作为日本影坛最具争议性与创造力的导演之一,北野武的作品中既有冷漠深沉的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又不乏存在主义的冷冽凝视。

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用锋利的镜头语言重构日本黑帮片。



(《凶暴的男人》剧照)

斩获威尼斯金狮奖的《花火》,又将暴力改写成带血的俳句,最终升华为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花火》剧照)

更难得的是,拍起温情治愈,他也能驾轻就熟。

《菊次郎的夏天》以流氓大叔与孤僻男孩的荒诞旅程,解构传统家庭叙事。

观众惊觉:这个总在电影里杀人的硬汉,竟能用公路片拍出笨拙的温柔。



(《菊次郎的夏天》剧照)

不过,北野武最近几年的作品显得有点“任性”和“叛逆”。

比如,暌违六年的大银幕之作《首》。



(《首》剧照)

尽管暴力色彩依旧浓烈,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另类解读和过于荒诞的剧情,还是让该片口碑遭遇滑铁卢。

甚至有网友称其为北野武的“玩票”之作。



(《首》豆瓣评论)

新片《破碎的愤怒》中,有北野武一贯的个人风格,也有荒诞叙事下的疯狂解构。

上一秒枪响爆头,下一秒就让你笑出鼻涕泡。

01

杀手的任务

老鼠(北野武 饰)是一名杀手。

他收到了新任务。

镜头一转,老鼠已经站在目标人物面前。

举枪,射击。

干脆利落,轻松解决。

一把年纪的他,还真是“宝刀不老”。



(《破碎的愤怒》截影)

任务完成,换上快递员的服装。

避开警方,成功逃离现场。



(《破碎的愤怒》截影)

回到家,烧掉照片等相关证据。

专业度必须拉满。



(《破碎的愤怒》截影)

接下来又是另外的目标。

这一次,老鼠没有动刀动枪,而是孔武有力地溺死了对方。



(《破碎的愤怒》截影)

再次来到经常光顾的咖啡馆,两名警探已等待他许久了。

涉嫌谋杀,老鼠被捕。



(《破碎的愤怒》截影)

审讯室里,两名警探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一个对老鼠上“手段”,一个对他抛出“橄榄枝”。

警方希望老鼠去做卧底,潜伏进黑帮组织。

任务完成之后,就可以拥有新的身份和一大笔酬劳。



(《破碎的愤怒》截影)

老鼠根本没得选,一把年岁了,总不能老死在监狱里啊。

他决定配合警方。

首先,就是要取得黑帮老大的信任。

在酒吧里,演了一场戏,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

没想到,就非常轻松地吸引了注意。

这是不是有点太过容易了?



(《破碎的愤怒》截影)

老鼠顺利地当上了黑帮老大的保镖。

凭借着职业杀手敏锐的直觉,成功保护了老大,也得到了赏识。



(《破碎的愤怒》截影)

可是犯罪集团迟迟没有动静,老鼠搜集不到更多的罪证。

在警探的授意下,老鼠又略施小计。

这一次,又成功了。

黑帮老大亲自出马,进行DU品交易。



(《破碎的愤怒》截影)

老鼠在一旁暗笑,同时在心里默默倒计时:10……9……8……

果然,警方收网,破门而入,人赃并获。



(《破碎的愤怒》截影)

机警又狡黠的老鼠不失时机地上演了一出“假死”好戏。

金蝉脱壳,彻底和过去说“拜拜”。

然后,屏幕渐息,故事讲完。

啥?小派看了看进度条,这还不到30分钟呢,这就完了?

哦……并没有,原来还有“续集”。



(《破碎的愤怒》截影)

02

画风突变

与其说是“续集”,不如说是影片的后半部分。

只不过画风突变,有网友打趣说,如果把前半部分比喻成“卖家秀”,那后半部分就是“买家秀”。

惨不忍睹,荒诞尽显,却又妙趣横生。

一起来看——

我们的主人公老鼠此刻没了之前的淡定从容。

走起路来,步履蹒跚,连上楼梯都不利索了。



(《破碎的愤怒》截影)

面对目标人物,手忙脚乱地拔出枪来,竟是枪把冲着对方。

哪还有一点职业杀手的样子?



(《破碎的愤怒》截影)

之前的乔装逃脱方式也不奏效了。

停在箱子里的快递车不知道被哪个挨千刀的骑走了。

老鼠只能随便找个牌子挂在胸前,变身夜跑马拉松选手,一路跑回了家。



(《破碎的愤怒》截影)

照例还是要烧掉照片,毕竟不烧不专业啊。

没想到,这回却引起了火灾。

惊慌失措的他只能开窗求救,差点在这一幕里强行上演“领盒饭”。



(《破碎的愤怒》截影)

浴室杀人案,记错了目标人物的关键信息。

结果,杀错人了。



(《破碎的愤怒》截影)

这都不算什么,还有更“抽象”的。

警方的审讯策略居然是“说不说,你不说我就搞死我自己”。

什么“吞宝剑”“胸口碎大石”轮番上演。

感觉此处北野武自己都要笑场了。





(《破碎的愤怒》截影)

随着一轮又一轮离奇又怪诞的情节上演,本片对于黑帮犯罪片的恶搞和解构逐渐加码。

比如,类型片中经常出现的“身份和剧情的反转反转再反转”。



(《破碎的愤怒》截影)

这些尚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但是,怎么一言不合就开始“抢椅子”游戏了呢?



(《破碎的愤怒》截影)

哦……

原来北野武在这等着呢。

调侃一下“主角光环”,输了也不能输。

必须赢,必须活着,必须活到最后。

谁让他是主角呢?



(《破碎的愤怒》截影)

就这样,影片的后半段一路发“癫”,彻底进入支离破碎般的荒诞影像。

看完之后,禁不住要问:暴力美学大导演,这是整的哪门子活啊?

03

就很“北野武”

可以说,《破碎的愤怒》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影片。

就像片名一样,满满的割裂与反差感。

全片62分钟的时长,前半部分讲了一个关于杀手的犯罪故事,后半部分又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演绎了这个故事。

前半段煞有介事,大开大合,杀手从执行任务到落网,再到最后的成功救赎,顺利得甚至让人感觉到“敷衍”。

后半段突然开启爆笑模式,无厘头和漫才段落纷至沓来,脑洞大得让人直呼离谱。



(《破碎的愤怒》截影)

事实上,这是北野武对于犯罪类型片的一次质疑和解构。

谁说犯罪片就一定要拍足120分钟?里面尽是戏剧冲突和反转剧情?

主角就不能顺顺利利地完成任务吗?

谁说杀手就一定是酷酷的、身手矫健的?

主角就不能“衰”出花样吗?

警探就必须运筹帷幄、说话算话吗?

不会在最后时刻坑主角一把吗?



(《破碎的愤怒》截影)

正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本片注定是一部两极分化的作品。

喜欢的会盛赞其“解构的勇气”,批评者则指责“敷衍潦草”。

也许,这种争议本身便是北野武预设的效果——前半部分略显粗糙的剧情,后半部分充满黑色幽默的怪诞,都在强调“电影不过是场游戏”。



(《破碎的愤怒》截影)

影片中的一些细节设计得很巧妙。

比如,前面提到的“烧照片”。

第一幕出现的时候,火光渐起,观众可能心里也会打鼓:这不会把水池上方悬挂的干毛巾引燃吗?

在第二幕出现的时候,果真就烧着了。

比如,夜幕中黑帮交易的情节。茫茫旷野中,黑帮老大让司机把车灯关掉。

就在黑帮老大感叹“什么也看不到了”的时候,两车越来越近。

在后半部分中,就真的“追尾”了。

再比如,负责接头的咖啡厅,必须是前半部分中的冷冷清清?

后面,北野武就被推门而出的一帮顾客撞翻在地。

前后对比,反差强烈的剧情,无疑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打破第四面墙”。

观众一拍大腿:“你看你看,烧着了吧?撞车了吧?我早该料到的。”



(《破碎的愤怒》截影)

不仅如此,影片中还加入了观众的“吐槽”弹幕环节。

“什么鬼啊?这影片是在开玩笑吗?”



(《破碎的愤怒》截影)

“来点刺激的啊!”



(《破碎的愤怒》截影)

“我们要看爆炸的大场面!”



(《破碎的愤怒》截影)

“简直笑死,是不是预算有限啊,怎么就拍了一半?”

种种犀利点评不一而足。



(《破碎的愤怒》截影)

可以想见,这些吐槽的弹幕也是预设在影片中的。

北野武可能早就猜透了那些看惯了犯罪大片观众的心思,影片上映之后的口碑大多逃不开这些。

况且,他还非常诚实地告诉你:我就是在水时长。



(《破碎的愤怒》截影)

后半部分中,还蕴含着导演的“自嘲”。

人老了,当然不会再是威风凛凛的冷酷杀手。

人老了,就只会窘态毕现,滑稽又可笑吧。

暴力+喜剧,似乎也与北野武的作品风格暗合。

北野武不只在用这部影片解构犯罪电影,也在解构自己曾经的作品。



(《破碎的愤怒》截影)

相比于《首》,本片的给人的感觉好像更加“玩票”。

有人会觉得有趣,有人会觉得无聊。

这就是北野武。

爱的爱死,恨的恨疯——能把暴力拍成诗,能把温柔揉成刀。

至于观众怎么想,他在《北野武的小酒馆》一书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是为我自己拍电影的」

「为我自己拍电影,然后只要问一句,你也要看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