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新能源车,最在意什么?“续航!”
毫无疑问,这是90%的人选电车时最关心的问题。
甚至在不少人的购车标准里,续航直接等于“车辆的好坏”。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放弃了纯电车,转而选择了插混或者增程,以为这样就能避免“续航焦虑”。
但真有必要这样吗?或许不然!
因为换了2辆电车我发现了:别妖魔化续航问题,才是买好新能源车的真谛!
为什么这么说呢?
提到这个话题,不能否认,电车的确存在“续航焦虑”问题。
毕竟,充电效率摆在这里——充满一次电,基本需要半个小时,真的有些浪费时间。
关键是上了高速,电车的续航效率还很虚,600公里的续航,能跑400公里就不错了。
更别提,充电桩的分布还不均匀。
尤其是节假日,排队充电成了常态——原本充电本就耗时,还得排队,这种痛苦感无疑又加深了一重。
也正因为这些原因,选择插混或增程车其实可以理解。
毕竟,它们“可油可电”,即使充不上电,还是可以像油车一样跑。
但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不考虑电车,其实还是过于短视了…
别觉得这是胡扯。
一方面,“可油可电”也不是没有续航焦虑。
这听上去或许很难理解,因为它们的诞生,不就是为了解决“续航问题”吗?
怎么可能还会有续航焦虑呢?
看上去似乎没毛病,但落到实际场景来看,就不是这样了…
因为“油这一部分”的确没焦虑了,但“电这一部分”就不一定了。
说白了,100公里或者200公里的纯电续航,就能保证城市出行的舒心吗?
其实并不能!
毕竟,这点续航水平可能2-3天见底了,很快就得找个地方去充电。
要是你家有充电设施倒还好,但如果没有呢?那可真是要让人头疼了。
因为插混/增程的充电功率更低,动不动就要40分钟以上,关键频率还很高,没几个人受得了。
说到底,插混/增程是能解决长途焦虑问题,但一定程度上,却放大了短途焦虑。
而且长途焦虑,一年其实出现不了几次,往往还能克服;
短途焦虑就很痛苦了——它几乎是天天都存在的,真的很折磨人。
特别是进入冬季以后,就更难受了!
另一方面,两全的背后,也有其他痛点。
因为有得必有失,想要左右兼顾,也势必得承担更多的劣势。
以增程车为例,亏电体验真心糟糕。
不仅油耗大幅上升,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也特别明显,简直要“顶破天”。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买了增程/插混车,都在高速上充起了电。
因为他们觉得纯电驱动更省钱,开起来也更舒心——所以,很多的“可油可电”变成了“只电不油”!
此外,插混和增程车的结构相对复杂,这也会带来不少问题。
比如,除了电池外,还得定期检查油机和其他相关系统,这使得维护起来比纯电车更麻烦。
结果就是,你的日常开销和保养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后期的维修成本,也会比纯电车高出一截。
因此,给大家的建议就是:
别太纠结续航焦虑,最重要的是全面考虑自己的用车需求。
简单说,如果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里开,短途出行为主,纯电车其实更适合你。
别被所谓的“长途焦虑”吓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毕竟,一口气开个300-400公里,人也该休息了——这个时候,充个电恰到好处。
而且,充电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超充桩越来越多。
按照这个趋势,不用太担心高速上的排队问题。
当然,如果你时间紧,经常跑高速,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对于你来说,可能更适合插混或者增程车……
因为它们的续航能力确实很强,甚至能超过一些纯油车。
但即便如此,你想用得舒心,还是要有前提——比如必须有车位,能装家充设施等等。
否则,长途时的那点小痛苦,很可能会被“短途的焦虑感”完全超越。
这一点,可得留意!
总的来看就是,新能源车的选择,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生活中去。
那些看似影响很大的“续航焦虑”,也许只是我们的过激反应罢了,并不是真实的诉求。
说白了,换车时,别被“续航焦虑”框住了——用车的场景、充电的条件、个人的预算等,才是决定选择的关键。
否则,买了一辆看似完美的车,却并不适合自己,其实也没有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