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军事发展作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军事装备涵盖了海、陆、空多个领域,各国都在积极投入资源,致力于战机、舰艇等装备的研发,以提升自身的军事力量。然而,军事装备的范畴广泛,坦克作为陆地作战的重要武器,虽然在现代战争中,海上作战和空战受到更多关注,但在陆地战中,坦克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作战力量。在二战期间,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成为陆军作战的核心装备,深受各国陆军的重视。

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军火市场上出现了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额订单,这一订单吸引了美俄两个军火出口大国的激烈竞争。美国主推的 M60 坦克,以其精准的火力打击能力而著称;俄罗斯则以防护装甲坚固的 T72 坦克参与竞争。然而,对于深陷两伊战争的伊拉克来说,这两款坦克的高昂价格使其望而却步。当时,在中东地区,伊拉克和伊朗国力相当,在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过程中,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两伊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两国凭借石油出口积累的财富,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先进武器。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双方将破坏重点转向对方的石油产区,导致两国经济遭受重创。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伊拉克筹集了数十亿美金,准备购买强力装备以扭转战局。而在当时,伊拉克最急需的武器装备就是坦克。中国的 69 式坦克以其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进入了伊拉克的视野,以伊拉克的预算能够购买上千辆,这无疑可以迅速组建起大规模的装甲部队。经过综合考虑,伊拉克认为中国 69 式坦克更符合其当下的实际需求,最终将这笔巨额订单交给了中国。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武器装备研发上的努力和成果,我国研发的 59 系列坦克不仅性能优异,而且价格比美俄同类产品低出一半,这让战争中经费紧张的伊拉克心动不已。伊拉克当即敲定装备采购,并以美金全额支付,110 天后顺利接收了 1150 辆坦克,既缓解了经费压力,又增强了其在战场上的战斗能力。


在航天领域,美国 NASA 局长纳尔逊再次对中国发表不当言论,他声称对中国 “不透明的航天技术感到失望”,并认为民用太空技术应该公开,以便各方 “互相帮助”,而中国不愿意这样做。随后,纳尔逊又表示,中国是 “全球仅有的几个少数不愿意和美国(航天)合作的国家”,同时宣称美国将抢在中国前面重新返回月球,并表示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关乎谁能将人类重新送到月球上,还称美方已经实现了第一步,预计在 2025 年或 2026 年能够登月成功。

然而,事实并非如纳尔逊所言。实际上,是美国对中国航天进行了全方位的制裁,切断了双方的合作渠道。早在 1987 年 8 月,中国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装有法国马特拉公司的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的试验卫星,并顺利回收,这是中国首次为国外公司提供卫星搭载服务,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美国反对用中国的运载火箭发射含有美国零部件的卫星。为了表达合作诚意,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关于卫星技术安全的协议备忘录》,其中对保护美制卫星在中国发射时的技术安全做出了近乎苛刻的规定,如 “美国政府须监督技术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所有设备和技术资料的接触须由经过美国政府安全规程训练的美方人员进行 24 小时控制。在发射准备、卫星发射及设备返回美国的整个过程中的接触,均应由此类人员控制”。

即便如此,美国在商业航天领域仍不断刁难中国。在中国长征火箭取得一系列商业发射佳绩的同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制造国,对中国实行了越来越严格的出口控制政策,多次以各种借口对中国商业发射服务实施制裁。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在 1990 年至 1999 年的国际商业发射中,中国仍占据了 7% 至 9% 的市场份额。然而,1999 年 5 月 25 日,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硝烟尚未散尽之时,美国国会抛出了《考克斯报告》。该报告无端声称中国通过商业发射美制卫星,特别是通过故障调查来 “窃取” 或 “非法获得” 美国卫星技术、导弹技术、美国运载火箭整流罩技术、智能分配器技术,以增强中国军事航天能力,进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为此,美国政府规定禁止美国制造以及含有受美国 ITAR(《国际武器贸易条例》)控制的部件的卫星用中国火箭发射。这一规定对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商业航天发射竞争造成了致命打击。1999 年 6 月 12 日,长征二号丙 / SD 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对铱星,这是中国最后一次为美国提供发射服务,此后中美之间的航天合作基本断绝,这完全是美国的单方面行为。

到了 2011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沃尔夫条款”,进一步限制了美中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该条款由美国前国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起草推动,主要内容包括 “不合作” 和 “不接待”。“不合作” 即不允许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与中国或者中国的国有公司在航天领域开展合作;“不接待” 则是指不允许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拥有或者使用的设施中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2012 年,NASA 还出台了详细指引,规定法令不仅适用于相关企业的一级机构,也包括其旗下的附属公司,甚至对中国籍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都要进行严格审查。这使得中美之间的航天合作彻底失去了可能性,因为按照美国法律规定,中国与美国进行航天合作将违反美国法律。

面对美国的制裁和封锁,中国航天人并没有退缩。《考克斯报告》出台以及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件,激发了中国航天人的愤怒和自强的决心。“在这个世界上,最后还是要拼实力的。我们要卧薪尝胆,一定要争这口气!” 成为每一位航天人心中的信念。就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空袭后的第 3 天,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将风云一号 C 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送入太空,这次发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航天人的信心。一个长 20 米,写有 “强烈谴责美国野蛮暴行,团结起来共铸中华神剑” 字样,由上万名航天人签名的条幅,被中国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作为文物入藏。


此后,中国坚定地沿着自己的航天之路发展。通过实施 “长征火箭 + 欧洲卫星”、“长征火箭 + 国产卫星”、“整星出口在轨交付” 等策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限制,但由于美国的持续阻挠,中国在商业发射市场所占份额仍然较小。在发展过程中,美国还不断对中国航天进行干涉和打压,例如为了阻挠中国北斗卫星的发展,提出删除某些频率,包括北斗一代系统用于位置报告业务的频率。

然而,无论美国如何阻挠,中国航天人始终坚定地向前迈进。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首个登陆月背的国家;在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中,一次完成了绕火星、探测火星和着陆火星的三大步骤;仅用 1 年时间就建设完成了空间站;拥有全球第二个成熟的导航定位系统等。中国在载人航天工程等浩大、艰巨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上,在得不到任何外部帮助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力量取得了伟大成绩,这背后是无数航天人艰难的付出和努力。

与此同时,在国际战略资源领域,中国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立场。以稀土资源为例,美国一直对稀土有着强烈的需求,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稳定的稀土供应。美国与蒙古签署稀土相关协议,妄图绕开中国实现稀土的运输和获取。然而,中国的一系列举措让美国的稀土计划屡屡受挫。美国试图通过飞机将蒙古的稀土运往美国,却遭到中国领空新规的拦截,美运输机被困在乌兰巴托。在铁路运输方面,蒙古的铁路轨距问题成为运输瓶颈,且想要通过铁路运输稀土必须经过中国,中国的态度和相关规定使得美国的稀土运输计划在中国门口受阻。印度曾试图插手中蒙稀土贸易,精心谋划的三条运输路线最终全部失败。美日韩争抢蒙古稀土,但中国牢牢掌控着运输命脉,无论是港口运输还是陆地运输,都让美国的稀土计划难以顺利推进。美国要求中国开放天津港用于稀土运输,遭到了中国的坚决拒绝。


在其他战略资源方面,中国也不断取得突破。双鸭山褐煤的煤变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使战机摆脱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这一成果震动了五角大楼;通辽铀矿的发现,让美国核潜艇的燃料缺口难以弥补;百年焦作铝矿的逆袭,使得波音公司不得不采用中国生产的飞机蒙皮;四川钛矿的发展让空客的 A350 在使用中国钛材时成本大幅增加。此外,四子王旗的萤石影响到了美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煤矿的煤炭资源吸引了美国电厂纷纷求购。中国在资源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强大掌控力,让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实力。

综合来看,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自主发展以及在战略资源领域的强势表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坚定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中国航天事业从遭受美国制裁封锁到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与美国在战略资源获取上的屡屡受挫形成了鲜明对比。未来,中国将继续在航天科技和战略资源领域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也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