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春节档的爆款电影,不仅票房一路“狂飙”,还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十的亚洲电影,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妥妥的“顶流”!即便春节档已过去三周多,它依旧是观众购票时的首选,票房持续刷新国产电影纪录,在全国主流院线排片占比超50%,热门地区更是突破60%,上座率也相当可观。

神话新编,共鸣世代心声

《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如此火爆,可不只是因为画面精美、剧情跌宕。它把传统神话进行现代化改编,将“反抗宿命”的主题融入中国式亲情与友情叙事里,既有中国传统神话的深厚底蕴,又有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思考,一家老小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在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心中激起共鸣。


山东艺术学院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殷昭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主张和谐的伦理关系,这一点在《哪吒2》,包括在其他的春节档电影中,被继承下来了,也是春节档今年能够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不同的时代,哪吒的故事总是能常读常新、广受欢迎,而哪吒的形象也不断被创新改造。与 1979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版《哪吒闹海》和 2003 年央视版《哪吒传奇》里的设定不同,这一版的哪吒形象颠覆。他不再是记忆中英俊帅气的小英雄,而是带着黑眼圈、性格顽劣但心地善良,内心极度渴望被认可的混世魔王。他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有缺点,会在困境中挣扎,却始终不屈服于命运。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形象,既契合当代青年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又传递了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哲学思想。


不只是主角哪吒,其他配角也被赋予了全新魅力。以往神话故事里,反派总是被简单勾勒成脸谱化的形象,而在这里,他们变得鲜活立体。石矶娘娘打破“白瘦幼”审美,充满不屈不挠的精神;申公豹那句“人们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打破了观众对反派的刻板印象,他在亲情和师徒情上的刻画,让这个角色变得有血有肉。这种角色塑造的创新,同样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技术赋能,打磨东方奇幻

好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精良的制作。《哪吒2》集结了138家动画公司,超4000人参与其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山东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就为影片打造了火爆出圈的石矶娘娘、奇幻的鹿童坐骑和细节满满的陈塘关部分建筑。


2022年9月,“新视觉”团队正式接手这一项目。导演“饺子”对作品品质要求极高,鹿童坐骑的模型材质设计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为了让鹿童坐骑既有真实感又不失奇幻韵味,视效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头脑风暴。从最初偏写实的设计,到尝试二维风格,再到反复调整毛发长度、一笔一笔画出鹿鞍刺绣部分,前后花了将近四个月,才和导演脑海中的想法达成一致。



为了按时交付,团队还启用了自主研发的数字视觉云平台,他们把每日任务细化成任务包,成员完成任务后能直接上传成果到云端,省去了手动存储文件名的繁琐步骤,由制片统一管理资产,并给所有成果附上数字化标签,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精心打磨,团队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哪吒2》的成功,证明了我国动画电影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人才数量与市场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年缺口约15万,动画人才缺口超80万。产教融合成为填补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在校学生参与产业动画制作,培养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人才。


山东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鲁浙表示,数字视觉云平台拥有强大的协同制作能力。基于这一优势,云课堂得以顺利拓展,在校学生也因此能够借助“云”技术,参与到产业动画的制作当中。张鲁浙强调,只有将国漫的制作流程推进到常规化、工业化阶段,国漫才能真正走进校园,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动画电影的品质,很大程度取决于动画创作者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能力。但在高校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培育人才时,不能只盯着技术,还得重视文化底蕴的构建。这不仅关乎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动画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山东艺术学院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殷昭玖教授认为,明确各类文化元素在作品中的定位和体系,是塑造动画人才文化底蕴的关键。只有深入理解文化元素,创作者才能将其巧妙融入动画作品,让作品更具内涵。

山东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鲁浙也表示,公司的产品融合了文化与科技,人才也应兼具文化素养与科技能力。在考察人才时,他更看重学习力、创造力、审美力,以及对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而非单纯的技术分数。只有培养出文化与技术兼备的人才,才能创作出更优质的动画作品,推动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科普破圈,探索知识边界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充分证明了观众对优质内容的热切期待。各类电影想要成功,都离不开优质内容的支撑。2月9日,《寻秘自然:时间的形状》观影科普活动在济南举办。电影改编自导演汪诘的同名畅销书,把狭义相对论的概念融入虚构剧情推理故事,通过电影手法与科普纪录片结合,让观众在精彩剧情中学习深奥的物理知识。


科普电影作为小众类型,想要登上商业院线困难重重。导演汪诘为了让电影与观众见面,甚至自己包场、卖票,一场一场积累口碑。2023年,“寻秘自然”第二季在全国举办超250场点映,场均上座率超70%,才获得发行机会,于2024年7月全国公映。《寻秘自然:时间的形状》也将在今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70周年进行全国大规模点映,暑期正式公映。


这种创新的科普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物理学不再枯燥乏味,也让科普变得可亲、可感、可学。就像观众所说,它以科幻片的形式生动展现相对论和物理学的魅力,让大家知道物理学也可以很有趣。


在影视的多元世界里,《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神话重构为核心,唤醒了大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让古老神话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而科普电影则凭借科学叙事,成功点燃观众的探索欲望,带领大家走进科学知识的奇妙殿堂。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出圈,到科普电影在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这一切都清晰地见证着电影教育功能的持续深化,也有力地印证了电影在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领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电影《寻秘自然:时间的形状》导演汪诘满怀期待地表示,随着科普电影的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人会真切认识到科普电影的独特价值。他坚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和机构投身科普电影事业,让科普电影在中国大地真正繁荣起来。


山东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鲁浙谈及未来国漫发展时,眼中满是憧憬。他认为,国漫最理想的发展态势是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深度融合。文化的传播需要科技赋能,科技也需文化提升价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用充满文化自信的内容,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法,才能将国漫作品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正是大国工匠精神在文化传播领域的生动体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