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摄影 刘建伟

在过去一年里,成都布后街上的一座红砖建筑成为市民游客崭新的打卡地。去年2月20日,四川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性的红墙唤醒文化记忆。开馆一年,四川报业博物馆接待了3万多名观众,让市民游客共同感受报业带来的时代共振。

2月22日,第十五届四川省青联新闻出版和新媒体界别的嘉宾代表到四川报业博物馆参观、座谈,了解报业博物馆一年来的发展,共同探讨了报博馆的深层价值,以及媒体未来的方向,同时也对这座“报”款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


嘉宾参观现场

第十五届四川省青联新闻出版和新媒体界别委员石唯坚,同时也是资阳融媒体中心的主持人,他从业已经十余年,对本次参观感慨颇深。“新媒体时代,报博馆真的让我看到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庞大矩阵,是我们地方媒体需要学习的。”

在纸媒时代敢写敢编,在新媒体时代又敢闯敢试,这是石唯坚最大的感受,“在时代浪潮中,这个‘敢’字对于媒体人真的太重要了。”

作为主持人,石唯坚也提到了近期的热点话题——“AI是否正在取代人类?”尤其是AI主持人上线以来,石唯坚也进行了广泛思考。参观完报博后,他对这类技术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看法:如同我们从纸媒时代到融媒时代,再到智媒时代,AI作为工具会更好地辅助我们的工作,是大家的好伙伴,也是未来的方向,但还不存在谁能取代谁的现象。


嘉宾参观现场

第十五届四川省青联新闻出版和新媒体界别青年委员朱梦琪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参观完报博馆后,她被四川新闻报道的“烟火气”所震撼。她告诉记者,她是山西人,曾在北方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这么接近生活、烟火气充足的报道模式,是四川这里独有的。“我在博物馆里看到有报道外国人打麻将的,还有大熊猫栽跟斗,实在太有趣了。”朱梦琪认为,大题材小切口,有温度地挖掘老百姓的故事是看完报博的最深感受。她也同时建议,报博馆可以把这种故事性继续深入挖掘,长期运营,今后肯定越办越好。

微浪文化总经理杨唐宇也是今天的参观嘉宾之一,作为企业家代表,杨唐宇更关注报博馆的“创新”。在报博馆内,他看到的不仅是一张报纸,而是当代媒体所展示出来的产品思维。“例如我看到有很多文创产品,我们也在做类似的事。这是传媒界自己走出来的创新之路,文创也成为了新的传播方式。”

几位长期生活工作在成都本地的出版、媒体从业人员也谈了感受。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文体旅传媒中心副主任李瑶认为,报博馆能唤起媒体人的使命和荣誉。时代在进步,媒体也在不断推进和变革,但不变的是对内容的把控力。过去十年,许多媒体人都在积极探索,十年过去,主流正在回归。我们更应该发出有力的声音,正确引导舆论。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的江澄通过本次参观得到了许多媒体思维的启发,希望能把这种思维方式带回日常的出版工作中。四川教育出版社的张立园则用了八个字来形容四川报业的发展:“敢为人先,一以贯之。”

绿荫红瓦间,四川报业博物馆用历史的厚度支撑着未来的维度。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比传播速度更重要的,是保存和承载。


参观嘉宾在报博前合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