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柏林播客
颁奖前的观影小结
01:16 对柏林电影节的想象和期待
03:05 对柏林电影节整体感受有何不同
06:13 详解全新竞赛单元“视点”单元
20:14 简评几部重点华语电影《生息之地》《想飞的女孩》《Queerpanorama》《植物学家》
45:40 本届柏林电影节我们最喜欢的电影
(49:34 插播讨论关于场刊评分问题)
01:13:15 柏林电影市场和戛纳展望
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幕》场刊,0-4分
《天空的另一面》3.4
《2025年的欧陆》3.1【新】
《蓝月亮》2.8
《异梦》 2.7
《如果有腿,我会踢你》2.6
《冰之塔》2.6
《性梦爱三部曲:梦》2.5
《生息之地》 2.5
《玛丽埃尔都知道》2.5
《母亲的宝贝》2.3
《远方乡愁》2.3
《音讯》2.1
《想飞的女孩》2.0
《阿里》 2.0
《热牛奶》 1.8
《死钻倒影》1.7
华语媒体场刊,0-4分
《如果有腿,我会踢你》2.8
《死钻倒影》2.8
《母亲的宝贝》2.7
《天空的另一面》2.6
《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2.5【新】
《安全屋》2.4【新】
《生息之地》2.4
《阿里》 2.4
《玛丽埃尔都知道》2.4
《时间戳》2.4【新】
《想飞的女孩》2.3
《异梦》 2.1
《性梦爱三部曲:梦》2.0
《蓝月亮》1.9
《2025年的欧陆》1.6
《音讯》1.5
《热牛奶》1.4
《远方乡愁》1.1
《冰之塔》0.6
柏林最后两天
《战火纷飞时》
《时间戳》
《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
《安全屋》
《奥尔莫》
2月20日,柏林电影节已进入正式倒计时,所有主竞赛影片也在这一天首映完毕。
当天上午到下午,记者 @ Parity 连看了两部由乌克兰人创作的乌克兰题材纪录片,总时长超过五小时:分别是论坛单元《战火纷飞时》(Time to the target)和主竞赛单元的《时间戳》。
《战火纷飞时》
dir. 导演: 维塔利·曼斯基
论坛
《战火纷飞时》是乌克兰导演维塔利·曼斯基近三年来第二次入围柏林电影节的作品。他的代表作包括跟拍普京竞逐大选的《普京的见证》以及实体到访朝鲜拍摄的《太阳之下》,而近年他的创作回归了自己深陷战争的祖国,视角也趋向微观。
两年前,他曾凭借和叶夫根·季塔连科联合执导的同样为乌克兰题材纪录片《东部战线》入围奇遇单元,曼斯基负责了编剧工作而季塔连科亲临战场担任摄影。季塔连科在完成医疗志愿兵的本职工作同时,用固定在胸口的手机提供了宝贵的战场第一视角。@Parity当时也在柏林电影节现场观看了这部电影,紧张的战地实录和日常状态下充满深度的人物自述讨论彼此穿插、互为补充的组织方式,以及相当震撼的,一名伤员在镜头面前从开始抢救到最终停止呼吸的完整镜头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战火纷飞时》则将视角从前线移到了战线后方的城市,导演的家乡利沃夫。“目标命中时间”意为从发射导弹开始到命中军事目标所用的时间,电影中除了指利沃夫作为空袭目标之外,也强调了其与前线的距离,和作为阵亡将士埋葬地点,与前线战事情况的紧密联结。
电影以军乐队的一次排练开场,并沉默地在国家公墓的挖掘工作、看似稀松平常的街景、讣告的印刷裁剪工作间平行切换——一场葬礼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而这些后物件与人物逐渐接近,彼此交汇。城市教堂刚走出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便迎来了国葬仪仗队;摄影机拒绝进入教堂内部,但在利沃夫中心的开放空间中,我们通过人们的神态和安魂曲的声场判断着那些地点与教堂的地理距离。当队伍穿过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街道,前往熟悉的公墓途中,电车不再行驶,行人纷纷驻足、下跪致意,情绪扩散开来,弥漫向先前安然的每个城市角落。与全片的时间跨度相比,一场国葬所占据的时长微乎其微,曼斯基却使用了全片三分之一的篇幅(约一个小时),详尽而耐心十足地描绘其中的运作机制,呈现出极具信念感和感染力的哀伤的秩序。当一具具棺椁在墓园下葬,在场的观众与银幕中的人们都早已泪流满面。
国葬过后,秩序感在市民的生活中延续:夜幕降临,街头歌手和音乐厅中的古典乐团交相演奏着;空袭警报鸣响,人们不慌不忙、有说有笑地撤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空袭对利沃夫产生了实质破坏,公墓逐渐难以容纳每日俱增的阵亡士兵;随着利沃夫的生活,影像也逐渐平庸化和失序,或许是赶工的结果,又或者在精彩的第一个小时后已难以寻得更好的概念。
《时间戳》
dir. 卡特琳娜·戈诺斯泰
主竞赛
到了下午,@ Parity 调整好心情,奔赴柏林电影宫观看第二部乌克兰纪录片《时间戳》的首映。现场电影宫外的粉丝区域聚集了不少手持乌克兰国旗的支持者,而电影宫内的红毯四周,在缺乏明星到场的情况下则显得十分冷清。
《时间戳》仅仅是乌克兰导演卡特琳娜·戈诺斯泰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她的首作《快停下,泽米利亚》曾入围2021年柏林电影节Generation 14Plus单元并摘得水晶熊奖。两部作品同样关注学校中的青少年,前作为混搭了虚构采访形式的剧情片,而本作是纪录片。
《时间戳》记录了2023年3月到2024年6月,乌克兰战时各地各年龄段的学校生活。不同地区与前线的距离作为一种地理线索,各地学校生活受战争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如有的地区学习生活几乎完全照常,只是日常授课中加强了爱国主义和战时安全避险教育;有的空袭警报频发,授课过程严重受扰而不得不在避难所中继续;有的学校建筑已然被炸毁,教学活动转向线上进行。
戈诺斯泰的镜头的确捕捉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时刻:网课上背诵时集体偷瞄屏幕的学生们,温和的意识形态教育,军事训练与对参军态度的探讨,家长对于学校重建进度缓慢的不满与抗议。但过多(地理线索的生效无需这么多组素材)且扁平化处理的来自不同地区的素材组织得相当混乱,观众几乎无法对其中的人物产生连续的印象。与前线的距离、空袭警报和避难、意识形态教育和葬礼等元素都与曼斯基的《战火纷飞时》撞梗严重,而戈诺斯泰如此拍法又拿不出曼斯基前一个小时那样的影像掌控力,自然无法感染置身事外的观众。
同样在主竞赛压轴登场的还有万众瞩目的洪常秀和没太多人在意的巴耶。柏林陀螺小分队陆续在中午的媒体场和晚上的首映观看了洪常秀导演的《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怀有身孕的金敏喜是这部新片的制片主任,她陪同洪常秀导演于当天抵达柏林,但没有现身柏林的新闻发布会,也没有出席首映红毯以及观影。
《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
dir. 洪常秀
主竞赛
大自然对我们说了什么?东华在寺庙谈论我们如何用身体感受世界,起身离开,摄影机呈现了一个向上抬起的动作,我们看着让东华在后文想起埋葬岳父的母亲的那棵树,画面在这停下若干秒,树叶之间透过阳光。洪常秀好像在对我们发出邀请:就像重复两次“我不害怕”的蹩脚的诗,洪常秀以这个可感知的摄影机动作诚挚地露出了马脚。然后树变成了电影,我们留下了印象,不自觉地想着诗人与女友“用身体感受世界”的对话,心里好像也产生了一首语无伦次的诗。
如何在物件中找到电影,让它们变得有趣?洪常秀讲故事有自己的节奏,进行将几位角色进行排列组合的游戏,家庭成员各自按照一些组别对话,于是就出现了隐含幽默的重复。若干次抽烟,父亲递烟,在车上闻到烟味,他们相约抽烟,以及吃完午饭后姐姐尚未出场,东华又点了根烟;若干次提及俊熙,东华与父亲和姐姐分别讲出对女友的看法,对应俊熙在场以及不在场时,东华的不同姿态。
幽默往往发生在不按语言提示的模式进行的场景,他们相约去抽烟,他们路过狗,路过鸡,聊了很多,却没有在抽烟。鸡几乎变成这部电影的全部:第一次路过鸡,东华说这些鸡“长得好看”,而权海骁则说这些鸡会被做成清炖(Baeksuk),一个错位;他们正经地在路边聊天,背景声是鸡在旁边此起彼伏的鸣叫,声音的交叠产生影片最幽默的时刻,这是另一个错位。然后东华与姐妹俩吃饭,提及晚饭的Baeksuk鸡,切换到另一个场景,父亲在抓鸡,鸡群躲开,我们不知道哪只鸡成为了晚饭餐桌上的佳肴。这些错位使电影存在,电影成为洪常秀的玩笑。
鸡的存在好像到最后餐桌的场景才彻底失去了声音。狗呢?他们路过狗,狗没有出现,只是不断吠叫,和鸡同构。当河成国半夜爬到山上看月亮,走了捷径,又在下坡时跌倒,那个“有人经过就会吠叫”的狗却隐身,洪巧妙地给出了一次对比,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东华被认可前走入房子,姐姐在弹古琴;东华不被认可后走出房子,父亲在弹吉他。而掌握话语权的却是始终在付出的母亲,她的身份和东华一样,是位知名的诗人。这已经是近乎荒谬的结构,在这个结构里,我们看不见诗,只能看到电影。而作诗的动作只在两个“过于电影”的时刻发生:抽烟过半,父亲去拿酒,镜头突然从只能容纳两人上半身的中景拉至远景,留下东华坐在长椅,在本子上写作一些东西,然后父亲带酒进入画面,镜头缩进到更近的中景;第二次是餐桌的场景,又是在喝酒,所有人紧盯着东华尴尬作诗,同样很幽默。
虚焦就像是洪所开的玩笑。当东华戴上眼镜,我们看到了河成国,以不那么常见的形象在洪常秀电影中出现。当东华取下眼镜,画面和东华的视线变得一样模糊,分辨率降低,山上的树与草都融为一片绿色,像是《在水中》的游戏。
而 @ Parity 或许是因为观看过多纪录片后心境不合,并未觉得这部洪特别幽默。这部更像是洪以东亚传统婚恋与价值观为议题所构建的“故事”,河正国饰演的角色自然有洪年轻时的影子,大自然(-Nature-本性)也自然说了些什么,只是并未像上一部《在溪边》一样投入泉涌般的生命体验。
《安全屋》
dir. 利奥内尔·巴耶
主竞赛
柏林主竞赛最后出场的是利奥内尔·巴耶的《安全屋》。
陀螺小分队其实在首映前一晚的媒体场就已集体观看完毕,只是走出影院讨论时发现,仅就影片剧情的基本事实而言,三个人就看出了三个版本,惊出一身冷汗。我们相信,除了因为我们对于相关法国历史知识的匮乏之外,巴耶对于叙事的编排和信息的交代也不太到位,对于非法语母语者都不太友好(嗯,一定是这样)。
在克服了剧情障碍并重新梳理后,我们仍然不喜欢这部作品。电影开篇,“导演”的声音便陈述着影片改编于同名原著的事实——实际上,现实世界中的这本原著主要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犹太家庭在安全屋躲避纳粹德国搜查的故事。结合片中提到的男孩会成为这段故事的讲述者,以及“导演”画外音通过“薛定谔的猫”(wdm这种梗真的看烦了)直接扭改电影场景、某重要政治人物空降安全屋和片场投影背景的揭露,我们可以确定这本“同名原著”存在于“导演”自述,这个不可靠叙述者的空间中。
导演巴耶还亲自出演了一个反面角色,进一步混淆观众认知。由此,这部电影已经沦为一场元改编的游戏了。在导演的游戏中生成的历史戏说式的“安全屋”故事,又有何资格和历史上真实而残酷的“安全屋”完成对位?前作中左翼视角的温情也在虚空的情境下难以生效。
《奥尔莫》
dir. 费南多·伊姆贝克
全景
@ 欧:同样以家庭为单元的喜剧,和洪常秀、巴耶不同,伊姆贝克的《奥尔莫》以写段子的方式讲述了美国墨西哥裔家庭的生活,我们能看到和前者相似的重复、以及场景建立的幽默方式,最终所呈现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开头的固定镜头给出城市空中的线缆与地下的轨道,我们马上想起伊姆贝克的首作《半熟少年》。相似的开头,空荡的场景,却没有任何Drama的情节发生。《奥尔莫》的情节更复杂、场景更丰富,常常有不速之客进入这个生活。而这些特征被保留,这些意味不明的镜头,甚至不止在开头,每当有人离开,他们又如同喘息般及时出现。
这次首先出现的不是Bossa Nova音乐,而是摇滚乐、豪车,年轻的性幻想。场景在之后进入卧室,特写给出地板的纸巾,父亲在隔壁呼唤奥尔莫的名字,我们知道,伊姆贝克又一次将摄影机对准了十几岁的“半熟少年”,年轻、叛逆,尴尬地处于天真儿童与颓废青少年的中间地带。
当然Bossa Nova还是发生了。室内的闹剧,争执 / 忙碌的同时,滑稽戏将近控制不住。摄影机稍稍停留在父亲表情的特写,以及他所处的只有他的室内空间。这何尝不是Bossa Nova的本质?伴随欢快、滑稽的配乐,我们竟然看出了淡淡的忧伤。
通过少年的视角,我们再次看到了邻居姐姐的形象,再次看到家里的电视播放雪花。噪声填充了沉默,镜头给出的时间略长,仿佛让我们和奥尔莫一起停顿,等待某种不确定的回应。
简单的台词接到对话,画面迅速切换,角色的视角推进了场景的变化,产生有意的突兀感。打断的通话和未完成的动作,每一次跳跃都像电影在为自己寻找节奏,几次带着尴尬的闯入,空间的封闭与角色的躁动互相强化,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被幽默入侵。闯入葬礼,出丑,奥尔莫好几次被拽入不属于他的场景,背景音乐突然暂停,空气里尴尬的停滞,随即又被打破。情绪总是那么准确:关掉又打开收音机,来回传递瓶子喝水;幽默的不是夸张的表演,而是这些节奏的控制。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像是用写段子的方式拍电影,就在于好几次“callback”的设计。借唱片机,修理唱片机,修理成功,他们听着唱片机的音乐舞蹈。他们将唱片机带到葬礼、带到舞会,他们继续舞蹈,竟然因为唱片机离开了父亲的病房,而发生一次争吵。取到唱片机之后,米格尔抱着唱片机进入医院,这已经是个很幽默的行为,却还是发生更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
第一次被修理好的破车,第二次发动失败,即将收束的结尾再次让所有人无可奈何。还有被污染的床垫,常常在意味深长的玩笑之后间歇性地出现,这不是那些做作的文本的呼应游戏,而是重新对我们记忆进行校准的意外的回忆点。他们在医院候诊室打闹,在房间准备做爱,所有控制不住的滑稽戏,都被及时幽默地打断。即使迎来那些突然的沉重、那些电影最激烈的时刻,伊姆贝克仍然维持着轻盈,谨慎地不让情绪过载。
邻居女孩的形象相比首作没有任何进步,她变得轻挑,变成了一个比起《半熟少年》更没有特征的欲望对象,有些陈词滥调,伊姆贝克也许在此处偷了懒。
医院之后,导演再次给遥远的家里空镜。角落里尚未收拾的锅碗,雪花屏幕的电视,晾晒的床垫。熟悉的房间里没有人,只有空气流动的声音,回顾那些事件发生过的痕迹。最后仰望天空,透过树木,看到阳光。影像还是那么明媚,我想起《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的相似场景。
本届柏林今晚闭幕,让我们期待一会儿的颁奖结果吧!
/THE END/
柏林我们全体好评的这部,没在主竞赛
巴西科幻版《出走的决心》,柏林好评
法国“废柴巨婴男”,柏林电影节目前最佳
《风林火山》到底是在柏林哪个单元?
重发|第75届柏林电影节片单介绍